读《大路条条》之心智体验
(2015-06-07 08:32:55)
标签:
读书感悟杂谈 |
分类: 读书感悟 |
美国作家哈姆林-加兰的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它包括《岔道》、《兄弟》、《在玉米林间》、《老兵归乡》、《在魔爪下》、《李布雷太太回娘家》、《撇奶油的工人》、《一天的快乐》、《伊森-李布雷大叔》、《神鸦》、《“好人”之妻》、《贾森-爱德华兹》12篇小说。
一条漫长的大路,炎热的夏季,尘土飞扬。多雨的春秋,泥泞不堪;寒冷的冬天,荒凉阴郁。行走在这条大路上的人各式各样:郁郁寡欢的年轻人、铁皮桶小贩、撇奶油的工人、疲惫不堪的农民、憔悴的农妇、丁零哐当的马车……大路两旁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一个个像火柴盒似的棚屋暴晒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棚屋里住着辛苦劳作的人们或因过度劳作而瘫痪的人。大路继续蜿蜒而行,来到了“快乐大道”。臭烘烘的街道,打着赤膊放肆地尖叫嬉笑着的小伙子们,哭闹的婴儿,卧病在床的老者,因交不起房租而发愁的男人,高温锅炉旁的工人等等。一阵飓风刮来,大路上空顿时乌云密布,风刮得越来越猛烈,简陋的棚屋被风卷起,扔了出去,窗户震得粉碎,房间里尽是水,干旱的小麦顿时被蹂躏成了泥浆,大雨倾盆如注……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大路”上的风景线。这就是哈姆林-加兰的《大路条条》短篇小说集中所描写的,在美国西部大发展过程中普通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的生活。
哈姆林-加兰在扉页是写到“献给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一辈子跋涉在尘世生命的大路上,收获的唯有辛劳与困苦。本书是儿子献给他们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加深了他对父母那默默无闻的英雄品质的认识。”
哈姆林-加兰于1860年9月14日出生在美国东西部交界处、密西西比河畔的威斯康星州西部一个叫新塞伦的村庄。后来,为了生计,全家几次迁往明尼苏达及爱荷华州的草原和农场,最后在1876年落户于爱荷华的奥色治。在那里,加兰进入了当地一所名叫“雪松谷”的教会学校学习;童年的加兰喜爱西部广袤的草原和清澈的蓝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讨厌农村单调乏味的生活。加兰喜欢读书,受母亲的影响他梦想做一名教师。他仰慕发达的东部,一心向往到东部去接受高等教育,24岁那年他下定决心告别农村,前往东部谋求个人发展。但是,他却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里发现了所需的知识海洋,并通过自修完成学业成为一名教师。1887年,他攒够钱后回到奥色治的老家。这次回家旅行彻底改变了加兰的人生轨迹,他亲眼目睹美国梦的破灭和西部赤贫的真相。父母在家孤独困苦的劳作使加兰深感痛心,他对这样“浪费”生命极为厌恶但又感到无奈。1889年,他第二次回家时发现母亲因长期劳苦而中风,这更使他气愤不已。这两次回家探亲的所见所闻构成了他后来创作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的素材。
加兰的文学生涯始于在《哈泼斯》周刊上发表的一首名为《迷失在北风中》的诗,尔后他陆续在《世纪》《青年之友》《竞技场》等杂志上发表作品。他坚持在创作中深入生活,以亲身经历来描写中西部的普通人,因而赢得“户外作家”的称号。他在芝加哥和纽约的文学圈结识了马克-吐温和豪威尔斯,并成了豪威尔斯的追随者,帮助斯蒂芬-克莱恩走向成功。更特别的是,在其他人忙于写浪漫小说或者幽默故事时,加兰执著地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身边的一切。他1917年发表的自传小说《中部边地之子》大获成功,这使加兰在1918年进入“美国文学艺术院”,而随后发表的《中部边地的女儿》(1921)又赢得了1922年普利策传记奖,但他对美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则是其独特艺术思想和在《大路条条》等作品中的文学实践。加兰改用“写真主义”替代流行的术语“现实主义”,特别是他的《崩溃的偶像》(1894)发表后,与当时的文坛领袖豪威尔斯一道“成为美国新潮流的代言人”。
加兰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87至1894年,这期间他创作的主题是社会改革和美国中部边界地区的经济问题。第二阶段,1894至1916年,这一阶段,加兰对于通过小说创作解决中部边界地区的经济问题感到无望,转而以西部落基山脉为背景,写出一系列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小说。第三阶段,1917至1928年,从1917年开始,加兰重新回到了中部边界地区的题材。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属于加兰第一阶段创作的作品。1887年,加兰去南达科他州探望父母,在他父亲的农场里劳动。他在波士顿教书两年的积蓄不够他用来买回去的车票。当他父亲在割麦的田地里给他一个堆垛工的工资时,他收下了。在劳动过程中,加兰深切地体会到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决心要用小说来反映西部农民的不幸遭遇,唤起人们的同情。于是便产生了小说集的最初六个故事,于1891年发表在《世纪杂志》上,当时小说集被命名为《大路条条——密西西比山谷中的六个故事》。这六个故事分别是:《岔道》《兄弟》《在玉米林间》《老兵归乡》《在魔爪下》和《李布雷太太回娘家》。1899年,作者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撇奶油的工人》《一天的快乐》和《伊森·李布雷大叔》等三个故事,将原来只有六个故事的《大路条条》增加到了九个短篇故事。1920年,美国纽约“哈帕”出版社重印了1899年的版本,并加入了《神鸦》和《“好人”之妻》两个故事。1922年,该出版社重新翻印了1920年的版本,并加入了哈姆林·加兰亲手作的序言,构成了《大路条条》的扩增版。这样,《大路条条》英文版几经重印,最后终于定稿为包括加兰作序、含有十一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1892年,加兰分别创作了《老流浪汉弗来克森》《贾森·爱德华兹》及《办公室宠儿》等并将它们与其他故事一同收录在《大路条条》第二卷中。1910年,加兰发表了题为《其他大路》的短篇小说集,虽然这一本集子里包括了两首诗歌,属于他的第二个创作阶段的作品,但与他的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具有相似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