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影《1942》的三点疑惑
(2012-12-23 14:10:43)
标签:
1942冯小刚 |
分类: 自言自语-有感而发 |
又到年底了,又到了贺岁电影大战的阶段。
今年,擅长拍(贺岁)喜剧电影的高手冯小刚没有为观众奉献令人开怀大笑的电影,而是拍了一部让观众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多小时感到压抑和无声的电影--反映1942年河南遭遇天灾,千万人逃荒、百万人饿死,面对饥饿和灾情,各种丑态暴发,各种人物现形的《1942》(这是继《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之后的又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带领人们回顾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揭开人们心中的那块伤疤。
据说,这么一段历史,在当年国内的报刊中鲜有记载。
老实说,这样的题材,这段历史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与联想,特别是相关部门的联想,甚至不排除会有自动去对号入座者。
因此我不得不说,导演胆子够大,投资人魄力不小――媒体上有报道说,这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时,冯小刚和投资人对它能不能通过审查心里都没有底。
这可是一部准备了十几年的作品,是一部投资过亿的片子(最后据说是投资两亿多),如果不能通过审查,那前期的投入就无异于打了水漂儿,那是何等悲惨的结局呀。
所以,我钦佩的,不仅是导演,还有投资人。
当然,也应该庆幸这部电影最终通过了审查。
在此影片上映前后,各种媒体对《1942》的报道、评论可谓铺天盖地,各大影院也给它留出了足够的排片档期。一时间,是否看了《1942》成了人们的问候语。
可当我来到影院时,感觉并不像我想像得那样火爆,我是上周六(15日)下午2点50到影剧院门口买的3点10分的票,之前还曾担心买不到距开演这么近时间的票呢;而当电影准时放映时,观众人数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较之本月8号(大上周六)看的《少年派》(有一半的上座率)和昨天(22日)看的《泰囧》(有三分之二的上座率)有些惨淡。
看过电影后,我对影片中的三个情节有些疑惑:
一、影片一开始,众多民众聚集在(张国立饰演的)“东家”门外要借粮抢粮,“东家”父子率众家丁严阵以待,一场混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至于后来发生砸抢伤人是东家去搬救兵败露引发的,不提);饥饿的人们是没有理智的,在那种情况下,东家居然会带着一车粮食跟着村民一起外出逃荒(尽管他外出的理由是躲灾),难道他就不怕在路上人们疯抢他的粮食?
二、隐约看到银幕右上角有竖排的外逃距离和天数的字幕,其中好像看到了外逃140多天――记得影片是从新年文告开始的,如果是元旦之后开始外逃,140多天应该到四月中下旬了,天气应该回暖了,河南至陕西的逃荒路在北京南边,应该比北京天气更暖和些吧,可场景仍然不见一点春天的气象,逃荒的人们仍然是破棉衣破棉裤还盖棉被(我明白,对于穷人来说,寒冷的冬天使得他们的生活更艰辛,也更有利于表现生活的苦难。或许他们除了破棉衣破棉裤里面再没衣服,所以即使天不冷了也仍穿着棉衣裤)。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把天数看错了。
三、徐帆饰演的瞎鹿媳妇嫁给栓柱后把自己卖了,最后在棒子地里换棉裤一场戏也是不经推敲:春天了怎么还是秋后的场景;饥饿的难民连着数天吃树皮树根,怎么不去吃棒子秸。我没有饿到那种程度,不知棒子秸是否能吃,可想象着怎么也比树皮树根好吃好消化吧。
以上,不知是导演、编剧、制景的疏忽,还是有意为之;或者是我理解有误,或者是看得不够仔细,看走了眼。
各位看过这部电影的博友,你们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