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必须落实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2020-10-10 15:10:12)
标签:
董秀成能源财经 |
分类: 学术观点 |
“十四五”规划必须落实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目前,中国正在加紧制定“十四五”规划,其中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经济转型和能源转型必将是热点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对不是口号,也绝对不应该成为口号,关键是要落实到“十四五”规划之中,落地到具体的政策和行动之中,落实到每一位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心中,落实到每一位公民的日常行为之中。
能源问题逐渐演变成环境问题,而且越来越超越能源本身而跨界,进而与生态问题形成命运共同体,这种演变趋势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课题,更是全球经济发展与能源发展得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结论或许没有哪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持否定态度。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发展逐渐形成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成为重要特征,尽管非化石能源发展迅猛,但是“多煤、少油、缺气”的基本结构特点尚未发生重要改变,这样的现实不仅导致能源效率的低下,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巨大的挑战,碳排放世界第一,雾霾天气频出,部分地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今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当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自身需要,中国发展早已经不是自身问题,而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演进的话题。
经济、能源、生态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几个维度需要协调发展,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导致社会的真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不符合经济、能源、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尽管能源的大量消耗促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平衡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能源消费,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这是中国今后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可谓任重道远。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却很骨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一方面煤炭的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效率低下,很难达到节能的要求;另一方面,煤炭的过多利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颗粒、二氧化硫以及氮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从而难以达到减排的要求。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这可以说是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人类伦理道德问题,归根到底还人类发展问题。
大量开发和利用能源,是造成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与能源开发利用的关系,是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低碳经济”目前在全世界达成共识,并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世界主要国家已开始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并加速能源转型。
中国是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目前也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之一,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提交了《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相关的措施和政策。
最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节能,重点治理与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拒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中国加快转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发展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节约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努力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资源特别是煤炭的清洁利用,并将煤炭能源的清洁利用作为中国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有效治理采煤沉陷区,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建立健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和采煤区的环境恢复与补偿机制,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有害有毒物质的严重超标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中国政府制定政策,限制对高硫高灰煤炭的开采、禁止含放射性和砷等物质的开采,推进煤炭的有序开采,积极鼓励对煤炭进行洗选、加工转化、烟气净化、洁净之后再开发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
中国政府严禁在大中城市及近郊新建纯发电的燃煤电厂,加快现有燃煤电厂的脱硫改造,并根据排放标准重置脱硫设施设备。
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治理之所以成为中国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是因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确保新生产机动车稳定达标的同时严格实施机动车排放尾气的标准,加强排放标准的检查,严格在中国禁止制造、销售和进口超过统一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严格实施规定的机动车年检制度,与此同时鼓励制造、销售和使用低污染的清洁燃料机动车,鼓励生产使用混合型的机动车,支持发展电动公交车和轨道交通。
实现能源建设与保护环境发展协调的有效措施是对能源项目进行加强环境管理,中国政府通过抑制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准入制度来严格控制执行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新建、扩建以及改建的能源项目工程和环境保护设施设备;已经运行的研究堆、核电站、核燃料循环设施进行强化的环境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效益,兼顾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满足江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
“十四五”期间是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生产与能源利用方式变革。
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将实现从以保障供给为主,向科学调控能源开采和消费转变;从能源各品种相对独立发展,向多种类能源互补与融合转变;从过去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向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从先抓能源发展再抓环境保护问题,向能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转变;从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向多元、绿色、低碳化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从过去依赖国内能源供应,向立足国内和加强海外能源合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