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内循环”驱动力来自哪里?
(2020-08-31 13:51:31)
标签:
董秀成能源财经 |
分类: 学术观点 |
中国经济发展“内循环”驱动力来自哪里?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究竟走内需发展道路还是外需发展道路,长期以来存在争议,这一点无容置疑。
长期历来,中国过度重视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需增长这一发展动力,这次疫情爆发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过渡依赖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带来问题。
与此同时,世界正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美国对华战略正在进行“革命性”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之大挑战,以往以美国为中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球经济格局或许难以为继,这是中国决策高层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及时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许是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驱动力,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究竟来自哪里?内需是驱动力,外需也是驱动力,创新当然更是驱动力,但是对于中国来数,未来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究竟来自哪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针对大变局,针对中美关系日益复杂的局面,扩大内需,加快国内经济循环,或许就是当前中国必须严肃对待的大课题,当然中国也不能放弃外部需求,而是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在对外全面开放的同时,加快国内深化改革步伐。
目前,中央提出双循环发展思路,恰恰说明决策高层已经看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减少外部压力,提高内需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必然发展方向,由过度外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变将是国家政策的重要取向。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和贸易大国,经济发展驱动力依然很多,扩大内部需求主要驱动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投资需求,其中庞大的新基建和汽车还将是投资需求的重要领域,新农村建设和保障性住房也是内需增加的重要方式;
2、信息产业,尤其是5G、人工智能、智慧企业等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由城市向农村扩张,信息产品和服务在中国还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3、全面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体系,改善居民收入分配,切实提高公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确保农民增加收入;
4、继续加速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民转化市民持续加速,加快房地产大规模建设,带动家具、汽车、电信和家用产品需求;
5、继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仍有发展空降,全民素质提升还有很大潜力,继续扩大科技投资,尤其是加大高科技投资,强化全民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创新型产业和企业发展;
6、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民共识,因此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大城市全面治理雾霾和环境污染,解决风沙和水土流失,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些都将成为投资重点,有效拉动内需;
7、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放管服”改革持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鼓励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
8、继续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地铁、轻轨、公共交通、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等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9、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电子商务、金融业、保险业、餐饮业、旅游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教育等;
10、注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快中西部开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作用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或者说,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够真正转型的关键。继续加快实施中西部开发战略,主要包括西北和西南,其中西北开发的关键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以优惠政策吸引移民,采取多样化方式引导内地公民尤其是农民以家族为单位在西部开展农业和种植业开发。只有西部水资源问题能够解决,有资金、有技术、有人口,那么中西部发展就一定会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