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化油气交易平台需具备什么条件?
核心观点:国家需尽快出台针对交易平台建立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强调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完善及时、公正、法治化的监管体系,以促进交易规则科学合理、交易过程公平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建设。
上个月,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以及中国石油流通协会等机构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在北京启动。应该说,这一交易中心的成立是对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
从建设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所必需的软硬件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我国其他地区难以匹敌的经济实力基础与国际化合作纵深。就油气领域而言,大湾区不仅是重要的消费市场,还是增长潜力巨大的供应端。从消费端来看,2018年粤港澳三地天然气消费总量为255亿立方米,其中大湾区天然气消费量约226亿立方米,广东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消费省份。石油化工方面,广东省每年3000多万吨的石化产品输入量中,珠三角作为主要消费市场消费了近70%,其中乙烯当量消费量5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从供应端来说,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制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大湾区及周边海域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海域预测石油资源量为80亿吨,天然气水合物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两个千亿立方米级的矿藏。与此同时,大湾区的天然气供应已形成海上天然气、进口LNG和陆上管道气等多气源竞相供应、充分竞争的供应格局,作为国内重要的供气枢纽,还可以通过南气北输等形式辐射内地,在全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这样一个区域建立一个能源交易中心十分必要,也符合国家战略和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到交易品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将推动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等重点石油石化产品的线上交易,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油气交易平台。当前,我国已成立两个专门服务于石油天然气的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更靠近市场端,地处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与科技创新中心,可充分对接资源服务国内市场,辐射国际市场,贯通国内外天然气市场,利用金融要素市场优势服务实体经济。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更靠近资源端,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均十分显著,是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交易中心的最优选择。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则可凭借其明显的区位优势、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和高度自由化的金融制度,直接吸引全球油气市场的客户参与其中,在全球油气领域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各省区市均将能源交易中心尤其是油气交易中心作为未来的重点之一,部分省区市已经在酝酿、筹建之中。交易中心的遍地开花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油气体制改革和培育定价基准提供了一片土壤,因为缺少市场化交易平台的市场体系一定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也很难走向国际化,更谈不上话语权的问题。然而,大规模建设交易中心也并非可取,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因此,国家需尽快出台针对交易平台建立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强调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完善及时、公正、法治化的监管体系,以促进交易规则科学合理、交易过程公平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建设。只有这样,更多的油气供应商、投资者等参与方才愿意进来交易。交易量足够大,通过交易平台形成的价格才有公信力,能够对市场交易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当大量油气贸易均选择以国内交易平台形成的价格作为谈判基础时,我们要掌握价格话语权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石油流通协会副会长,记者王源采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