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成:闲不住的能源经济学家
(2019-07-08 16:40:29)
标签:
董秀成能源财经 |
董秀成:闲不住的能源经济学家
(来源:《中华英才》2019-07-01)/作者
【
董秀成,2017 年 10 月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中国石油流通协会副会长、中国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局特聘专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行业咨询专家、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监管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社会监督员、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等。长期为国家能源管理部门提供战略与政策服务,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级基金项目4 项、国际合作项目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 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6 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经常接受国内外重要媒体专访或采访,被誉为“当今中国最为活跃的专家学者”之一。
走进董秀成的办公室,记者注意到,
他带来一本“蓝皮书”
2018 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贸大”)第一次在《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编写组名单上留下了贸大的名字,成为我国公开出版的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油气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展望专著的联合编撰方,也是贸大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一切就要从《蓝皮书》的幕后功臣、主创团队成员董秀成说起。
2017 年10 月25 日,董秀成从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石大)调入了贸大,贸大的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成为了他的新“家”。除了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以外,董秀成还向学校申请成立了“一带一路” 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中心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2018 年4 月,董秀成开始担任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学术领域进一步拓宽。“对于能源贸易与发展、低碳经济等研究领域来讲,贸大是一个更加合适的平台。”《蓝皮书》正是他成为“贸大人”后的头一份贡献。
董秀成发挥他在能源经济领域的强大影响力,组织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编撰工作,
2019 年3 月,第九部《蓝皮书》发布会在贸大举行,国内政界、商界和媒体界大咖云集,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在多个频道滚动播发新闻,轰动整个学术圈,贸大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蓝皮书》强调逻辑性、高度性、概括性和权威性,力求以全方位、高层次视角,反映和解构油气产业发展概貌、问题和趋势;以“自然资源-市场- 政治”多重均衡模型为分析框架,从市场和权力、微观与宏观二元角度入手,对上年度石油市场波动现象跟踪解释,对本年度及未来一个时期石油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判断。
与以往在中国石油大学期间不同的是,
“我希望个人在能源贸易与发展领域的业界影响力,能够为学校‘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带来积极的效应。”董秀成恳切地说道,“学校为我们专家学者提供了事业平台和发展机遇,我愿意为贸大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教学是雷打不动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是高校的核心使命”,董秀成将工作安排与四个高校核心使命紧紧相扣,“教师的工作和高校是相匹配的,我要做的是协调好这四方面的工作。”
“教学是雷打不动的!”董秀成提到他的首要原则语气十分坚定:“塑造学生人格, 向国家和社会输送经贸精英,本科教学是这一切的基础,也是我工作中最看重的事情。” 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来源于他身为大学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访谈中他反复强调“人才培养永远放在第一位。”来到贸大以后, 董秀成承担了五门课程,其中有三门研究生和两门本科生课程;身为能源经济学领域的大家,也是肩负重任的博士生导师,使原本就紧凑的日程表又临时新添几笔安排,但对他来讲都没有比教学更紧要的工作。
已有的成就和名望没有使董秀成懈怠,
“来到贸大以后,我牵头申请成立了‘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吸纳了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还计划吸引一批国内外能源界政经学重要人物担任中心理事会理事和顾问”,谈到中心的科研工作,他说:“希望利用我之前在政府和业界积攒下的良好声誉和丰富成果, 把非实体性的研究中心做‘实’,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社会服务也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过去在石大如此,如今在贸大更应如此。”在董秀成看来,科研不是阳春白雪,不意味着居高临下与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脱节,恰恰相反,它有着鲜明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石大期间,我编写了许多资政内参用稿,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媒体内参部门采用,一些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批示,参与了众多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起草和论证工作。”国家层面对董秀成的认可是他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一大动力,对此,他满怀信心:“我希望把‘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做成国家能源经济领域的重要智库,继续发挥为政府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服务的作用。”
来到贸大以后,董秀成为《人民日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编写了四篇内参报告,都收到了这些部门发来的采纳证明文件。无论是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做好内参工作,还是参与国家政策文件的起草和论证研讨,对他来说,都是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的一种方式,
“贸大接纳我,是一种莫大的信任”
“贸大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是吸引我加入的最重要因素。”董秀成微笑着说,“在这里我的专业研究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我来说就是学术视野入了主流,同时我也更期待自己能为学校和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谈到多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卓越的业界地位,董秀成语调平和地说道。他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归功于学校对他的支持:“学校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在各个方面提供了便利。从校领导、人事处、院领导到党政机关管理人员,都非常热情地帮助我,可以说,所有部门都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说:“学院领导建议我将在原工作单位的教学课程带到贸大,让我尽快进入教学角色。这样的工作环境我很喜欢,让人节省精力,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
“我到贸大来,贸大接纳我,对我是一种莫大的信任,当然也是一种动力。”董秀成说。在人才辈出的贸大,他正与大家一道共同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在北京高校“中美贸易问题”专题辅导报告会上,董秀成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分析中美能源贸易合作的潜力,剖析了当前能源贸易领域的中美关系。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目标,他积极推动学校“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这方面研究。面对近来在能源贸易领域接连不断的大事件——国家新一轮全面开放、能源企业走出去持续加快、能源转型与国际化、自由贸易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等等,他冷静判断:“新的机遇和挑战总是同时出没在世界舞台,这些都可能对能源贸易与发展格局的改变产生一定影响”。
“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同时我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目前,在董秀成的倡议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已经筹划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首创国内能源与低碳经济学科,努力将该学科建成引领全国的一流学科。
董秀成深知,资历和实力必须落在刀刃上,他目光敏锐,心思缜密,沉稳踏实,擅于把握时局,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以一流的学术水平带领团队攻克难题。
细数接下来一周满满的安排,董秀成习以为常,“一个月以后的很多事都已经安排好了”,他笑谈道,“要是闲下来我还觉得难受呢。我希望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多做点事儿,尽最大努力推动贸大的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绝不辜负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