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关系看中国未来发展道路:自主创新是必然选择
(2019-06-12 16:27:40)
标签:
董秀成能源财经 |
分类: 学术观点 |
从中美关系看中国未来发展道路:自主创新是必然选择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在技术创新领域,主要采取了向西方发达国家“取经”的措施,走上了“复制”和“模仿”的创新模式,可谓成果显著,基本上奠定了世界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创新已经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理念,以往的创新模式已经过时,因为大国转向强国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加以实现,自主创新便是必然选择,尤其面对美国围剿和打压,走过去传统创新模式,根本就是一个无法闯过去的高大门槛,这是全体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战略思考。
如今,美国政体社会,无论政治家还是经济界,从社会精英到草根阶层,全面遏制中国迈向强国之路,已经成为共识,将中国看做其最大威胁或未来最强竞争对手似乎已经深入人心,进而对中国技术全面围堵已经难免。
如果中国坚守过去的创新和生产模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受到制约,甚至是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强烈共识,未来中美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这是决定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更是是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关键。
中美关系出现巨变,突显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和现实性,战略思维创新便是创新中的核心创新,我们必须反思过去发展道路,唯有自主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大批创新人才,才是发展之道。
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产业基础非常雄厚。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的起步,我们传统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渐渐失去,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也正在向周边国家转移,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基本风光不再。
华为遭遇美国突袭,但是华为之所以能够挺住,足以说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如果中国众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果有一批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那么我们何惧之有,还担心美国制裁吗?显然不会!可惜,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实在太少啦!
目前,中国企业拥有了庞大规模的专利申请,这是良好的开端,但是专利中主要还局限在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而且这些专利基本上还是中国专利,获得欧美国家认定的国际专利却比较少,发明专利则更少,这说明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与全面迈向世界强国之路还有漫长道路。
国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竞争力,仅仅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中国必须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当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在技术上尚未完全成熟,这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和试验基础,我们应该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精神,大胆地探索,而不是局限在外观包装、结构调整等方面简单组合。
自主创新是一场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不是简单技术的迭加,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可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更不能依靠所谓的全球化可以自然获得我们需要的尖端技术,没有哪个国家会轻易将自己的尖端技术转让别人,美国不会,欧洲也不会,日本更是不可能,包括俄罗斯亦然。
在未来发展中,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传输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应该在新能源汽车上有充分体现,而不是仅仅考虑把内燃机搬下来,把电池组件放上去那么简单,这需要考验一个国家的总和科技实力。
为世界“代工”固然简单,中国从中获益非浅,但是风险不可忽视;“模仿”虽然最快捷,中国以往比较成功,但可能是对知识产权的不敬,同时也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自主创新、模式转型和升级固然困难重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一旦转过去,未来的中国便是一片蓝天。
未来的中国,必须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其中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便是创新中核心创新,发展中的关键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仿冒”和“复制”的创新模式,全社会要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理念,真正实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自主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时间,更需要环境和土壤。重大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创新环境的改善,需要科学家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需要科学精神,需要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政策上,国家应该集中力量,大力推动自主创新,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推动产学研全面协同机制的建立,尤其是重点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允许创新失败,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让众多的科学家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创新事业,避免陷入无聊的事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