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油价设置“地板价”不能随意降:为了环境
2016年01月01日/联盟电脑
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国内成品油价格却难顺势而为。2015年最后一次成品油价格暂缓调整之后,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会议,就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征求各方意见。
12月31日,发改委再次召开座谈会,就成品油价格机制是否应设置天花板价以及地板价、价格调整方式如何简化、优化等问题征求意见。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的设置有违市场化原则,不利于国内成品油市场健康发展。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目标和最终方向是市场化,此次仍然只是过渡方案。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告诉记者。
中国现行石油价格管理架构形成于2008年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针对油价天花板价,该办法第七条有过这样的表述: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可是,《办法》里并没有规定国际油价处于何种低位水平时进行管控。当时可能没有人料到国际油价会跌破40美元/桶,董秀成说,目前在国际油价处于下行的趋势下讨论地板价意义并不大。在他看来,与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油价调整,不如利用税费政策进行调节。
隆众石化网成品油分析师薛群则认为,目前成品油价格构成不合理,税负比重过高。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油价的税费比例占总价格的48%,包括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和地方教育附加税。如果按照目前92号汽油5.67元/升计算,其税费高达2.7元/升。
在历次的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中,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的设定一直不是重点问题,挂靠原油品种、调整周期、原油综合变化率临界值设定、油价幅度临界值设定才是决定定价机制的主要因素。
在2008年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2013年3月,发改委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22+4%(22个工作日调整周期、基准油价上下浮动4%)的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并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等。
薛群对记者表示,考虑到调价引发的成本,成品油新定价机制的调整周期有望缩短五个工作日。国内加油站数量众多,如果调价周期过短,加油站将会因此增加不必要的运营成本。
中国华电集团新洁能源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认为,从十个工作日缩短至五个工作日,虽然调价周期的频率加快了,但是在本质上没有变化。在目前国内油气生产商经营形势低迷的情况下,过渡性方案或可帮助油公司渡过难关。
10月29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发布了三季度业绩报告。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两桶油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为576.31亿元,平均日赚2.1亿元,与去年同期平均日赚5.4亿元相比,大幅下滑60%。
此外,薛群认为,环保因素很可能会被纳入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考虑范围。石油制品的消耗排放物被列为产生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12月15日,发改委暂缓油价下调时表示,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低油价时,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
当前,中国没有纯粹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类似于自然资源税、消费税的设立并非纯粹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对环境保护只能起到补偿性的作用。薛群表示。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税收体制为环保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同时促进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降低了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中国的税收体制尚未有效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来有效遏制生态恶化和控制环境污染。后期国家继续通过税收体制来干预国内能源的消费结构也不无可能。薛群表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