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2015年12月7日/董秀成
非水可再生能源是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良好的清洁能源。但这类资源规模化开发尚存在若干制约因素,对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应予充分考虑。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技术先行、重点突破”的原则,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稳妥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和燃气技术,逐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工业体系和配套政策体系,实现规模化发展。
统筹规划。要从长远考虑,全面促进各种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详细的针对各种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发展路线。对技术成熟、市场发展条件好的技术,应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予以大力推广;对接近商业化发展的,要重点抓好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建设,为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对尚处于研发阶段的,要大力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尽取得突破。
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地理、人文传统等方面的特点,综合考虑非水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多方面用途,经过严格的全过程、全产业链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合理选择非水可再生能源品种,科学确定发展规模,尤其是生物质资源开发必须做到“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农田争水源、不与禽畜争饲料”。
技术先行。始终要把技术发展作为实现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重点之一,将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规划,整合研发队伍,不断提高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夯实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基础。
重点突破。要选择资源潜力较大、技术条件较强、产业基础较好、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的技术和产业,加快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集中度,着力提高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和全生命周期能效水平,提升这些非水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通过政策激励,逐步摸清资源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实验示范,形成大规模利用的条件。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达到2.1亿吨标准煤左右,可满足总能源需求的5%左右。风电实现装机8000万千瓦;太阳光伏发电实现装机5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实现装机1500万千瓦;地热发电实现装机10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开始发挥一定替代左右,比例不断加大。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3.4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供应,满足总能源需求的6%左右。风电实现装机1.5亿千瓦;太阳光伏发电实现装机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实现装机2000万千瓦;地热发电实现装机30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开始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此时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产品已具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每年新增能源供给中的大部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2050年,可再生能源约可提供约6.9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供应,满足总能源需求的11%左右。风电实现装机4亿千瓦;太阳光伏发电实现装机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实现装机4000万千瓦;地热发电实现装机60万千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