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电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2015年10月4日/董秀成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是中国目前现实的能够大规模开发的替代能源。发展核电有助于改善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消费总量,而且可以有效促进电力工业的污染物减排。中国已具备核能规模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条件,但核电安全极为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内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宝贵机遇,加快国内核电规模化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核电工业体系。
安全第一。建设和保持完善的核安全体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培育安全文化,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营,确保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安全,确保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核电建设要以安全为前提,以形成的配套能力为基础,与设计和设备自主化能力相协调,与公众接受程度相适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在确保安全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不同时期核电建设的规模和结构,保证核电建设连续平稳.
合理布局。核电布局规划主要应当考虑所建地区的经济实力、一次能源与电力短缺程度,以及环境保护状况等经济社会因素,此外,核电厂址的地质条件要求很高,地震要少并且水源充足等。要保持合理的建设布局,统筹兼顾,沿海优先,做好全国优先布点,对厂址进行保护性开发,合理安排核电建设时序。有序推进沿海与内陆地区核电站建设,加强厂址保护工作,在核电竞争能力较强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缺煤省份,使核电逐步成为新增装机容量的主要形式。
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进技术升级换代,实现核岛系统设计、主设备设计制造的自主化国产化,形成核电自主品牌,逐步使中国由核进口大国向出口大国、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
人才支撑。发展核电,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国核电要得到较快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人才,加快培育后备人才。要集中力量加大对核裂变、核裂变基础研究的人才培育,以抢占世界未来核电发展的基础领域和前沿阵地,解决核电发展中关系基础性、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同时,还要以核电企业应用人才为导向,建立健全纵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核电人才协同培育和创新机制,提高核电企业的运营、管理与技术水平。
2020年发展目标。通过努力,争取到2020年中国核能发电量达到5250亿千瓦时,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4%,沿海发达地区达到10%以上,部分地区电力发展以核电为主,江西、湖南、湖北和安徽等内陆省份核电占到一定比例。形成中国自主品牌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机型,满足2020年后第三代核电站的批量建设,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设中国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和圆形快堆。探明一批铀资源储量,建成几座大型矿山基地,天然铀供应能力到达10000吨U/年以上,其中海外铀资源开发占到相当比例;实现高性能燃料元件国产化,形成与核电发展需求相配套的加工生产能力;基本具备商用乏燃料后处理能力;建成高仿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初步形成与中国核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监管体系。
2030年发展目标。通过努力,争取到2030年中国核能发电量达到12000亿千瓦时,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到7%。沿海发达地区和华东地区新增电力装机以核电为主,在国际上从核电技术和装备输入转为输出。天然铀供应能力得到25000吨U/年以上;核燃料加工、制造能力满足国内需求,并成为地区性的加工中心。建成MOX燃料制造厂,铀钚混合燃料开始补充热堆核电站核燃料供应。形成适应中国核能发展的先进工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监管体系。
2050年发展目标。通过努力,争取到2050年,中国核能发电量达到30000亿千瓦时,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2%。核电工业形成成熟堆一快堆二元核电体系,实现海水淡化、低温供热、高温制氢等核能费电应用的产业化,建立先进核燃料闭合循环体系,建成高放地质处置库,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