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低碳经济

(2014-09-30 13:27:00)
标签:

董秀成

能源

财经

分类: 学术观点

如何理解低碳经济

如何理解低碳经济

2014年9月30日/董秀成

 

  全球变暖和能源安全是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这是全球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随着“石油见顶”与全球气候变暖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社会的共识,坚持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应对能源供应趋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举措。协调好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关系则是各国政府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纷纷鼓励发展低碳经济,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并制定了阶段性的节能减排目标,如欧盟计划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20%;英国计划到2016年实现新建筑的零排放;美国计划2017年削减20%汽油消费量等等。

  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发气候灾难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

    最早在2003年,英国发布《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LCE)定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创造更高生活水平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该书讲述了英国未来50年的能源政策,阐明了英国今后如何实现《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和确保长期的能源供应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措施等。

    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到2050削减60%,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

  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对低碳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及国际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基本要求是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就是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国内外学者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探索研究,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针对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此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超过了其他所有驱动因素的总和。

    技术水平决定碳生产率,低碳技术创新可以为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要求世界各国不断促进各个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低碳技术涉及石化、电力、交通、冶金、建筑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等领域,这些都是能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新技术。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场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变革,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环境革命和技术革命。

    低碳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的良性互动。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