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品升级需加强监管 千亿中小炼油厂面临洗牌
2013-11-12/中电新闻网
在关于油品升级成本究竟由谁承担的争论中,油品升级已然在全国大中城市逐步推开。据上海媒体报道,目前上海已经提前完成“沪V”汽油置换,已于11月1日正式提价。同时大连、青岛、福州等沿海也已成为全国油品升级的领先区域。油品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油品质量升级,不仅仅是减排提价这样简单。
监管需加强保证优质优价
油品升级之后销售价格增加,油品掺假的“利润”增高。同时,由于全国油品升级步伐并不一致,市场上同时出现多种品质在售的汽油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坊间存在买到“不三不四”油品的担忧。
如何避免油品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发展中心主任董秀成告诉记者:“目前,成品油质量以技术监督局抽检为主,主要还是依靠企业自律。油品检验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监管部门很难做到全检。”董秀成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抽检力度和范围,并且强化惩罚措施,对于质量部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加大制裁力度,增加企业违法成本。
对此,安邦咨询能源研究员陈哲也认为,加强对油企炼化、零售环节监管,是此次油品升级过程中的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升级成本千亿中小炼厂面临洗牌
低质油品对环境的危害一直就受社会诟病,但多年来油品升级步伐十分缓慢,其中升级成本巨大是制约的重要因 素。据了解,若新上一套汽油重整装置,预计投入成本高达6亿至9亿元左右;而新上一套加氢装置、S-zorb装置预计投入达3亿元。短期成本过高,投入回收期较长,成为炼厂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董秀成告诉记者:“各种类型炼油企业技术基础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加工装置不同,因此各个企业升级投资规模差异会很大。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升级成本将可能超过千亿元。”对于大型国资炼厂而言,在雾霾倒逼、优品优价的利好政策之下,投资设备更新换代已经不是问题。但对于为数众多的民资中小炼厂而言,此轮油品升级可能会引发连锁效应。
证券分析人士认为,油品升级的成本消化对于“三桶油”而言,影响有限。毕竟大型国企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占据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情况下,冲击不大。但对于部分民资中小型炼厂,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炼油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生存压力将十分巨大。
董秀成表示,民营小炼油企业存在技术落后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再加上没有原料来源保证和炼油规模小,因此其受到影响会更大一些。同样增加一套装置,规模大小就会直接影响到单位成本。
据了解,目前民资中小炼厂主要生产低端油品,然后卖给国资炼厂进行加工,但油品升级后,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中小炼厂的出厂油价提高,国资炼厂收购意愿会下降,中小炼厂的升级成本将难以转移。
节油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力
3:7的成本分担比例让众多有车一族 抱怨连篇,但少开车将大大降低燃油成本。董秀成表示,通过价格转移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提高油品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油耗水平。
油品升级加价之后,节油技术将变得有利可图,这客观上将促进我国汽车节油技术进步。
在中国汽车企业燃料经济性发展研讨会上,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安锋表示,目前我国燃油汽车的平均油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相关标准至少落后欧洲3~5年。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2015年大多数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车辆其油耗值只能满足美国2012年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空气污染。
燃油汽车节油技术的提高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层面上,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因其环保特性而获得支持。油品升级之后,燃油汽车的环保性能将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推动电动车技术的改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