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阳能产业:“二头在外,大进大出”无法维系
2013年2月1日/董秀成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太阳能产业大国,但在发展模式方面存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问题,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强,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自从2007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第一制造大国,随着国家一系列工程或计划等鼓励政策和措施,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和壮大,出现遍地开花的格局。
但是,由于太阳能发电上网存在成本和技术障碍,而且太阳光伏电池生产成本也远远高于常规发电成本,因此国内难以真正形成良好的太阳能光电市场,太阳能电池95%以上以国外市场市场为主,需要出口到国外市场来消化。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的核心设备以及部分关键配套材料依然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近年来,中国在多晶硅材料方面有所突破,但在产品综合能耗、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按照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必须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进光伏产业兼并重组和优化升级,大力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提高分布式利用规模,立足就地消纳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积极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示范。
另外,在未来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应该加快发展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应用,鼓励太阳能发电、采暖和制冷、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加快研发太阳能中温热利用技术,为太阳能热空调技术应用提供支撑。注重太阳能热利用与光伏、地源热泵等技术通过系统集成,进而将第一代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紧密结合起来。
从长期来看,太阳能薄膜电池应该是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目前,中国在生产工艺特别是核心技术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主要设备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而且产品的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应该增加严加与开发的投资,尽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从理论上讲,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能源大国,能源需求将持续提高,温室气体排放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太阳光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从现实和长远趋势看,太阳能在中国应该是一个发展空间庞大的新能源产业。广大和密集的大中下城市和人口集中的广阔农村,再加上众多的沿海岛屿,应该是未来广分布式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庞大市场,而西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草原荒漠地区又可以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而并入电网系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