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本出路在于反垄断
2012-10-10/华商报
“涨四毛,跌两毛……趋势永远是上涨。”听到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有望择机推出的消息时,西安市民李先生如此抱怨现行的油价。
“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推出已没有什么障碍,预计应该快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权威专家表示。
据媒体报道,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有望择机推出,方案将缩短现有的调价周期。有专家认为,缩短周期对控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过快上涨将有明显成效。但具体如何改革?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油价“涨多跌少、涨快跌慢”的局面?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博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目前弊端
“现行机制造成‘涨多跌少、涨快跌慢’”
记者:对于油价上涨的速度,有市民戏称“涨四毛,跌两毛……永远是单边上涨”。您认可这种观点吗?董秀成: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目前油价就是这样进行调整的,由于上涨达到4%比的是低值,而下跌要达到4%则比的是高值,客观上导致上涨容易,下跌较难。
曾昭宁:油价就是涨得快、跌得慢;涨幅大、跌幅小。国内油价说是和国际接轨,但接轨又不完全,这也是现行价格形成机制问题所在。
记者:现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主要存在哪些弊端?
董秀成:存在时间差的问题,即调价频率较小,调价时间比较长。现行机制因调价时间滞后,不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
曾昭宁:主要是22个工作日的调价时间过长,很滞后。
根本问题
“没有竞争是最要命的问题”
记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曾昭宁:根本问题是不公平竞争的环境,即油价市场没有充分竞争。
一方面,“ 两
桶油”垄断了市场,垄断了价格;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又不能很好地进入,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比如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口原油,上游渠道被垄断。因此,市场是没有竞争的,这是最要命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董秀成:成品油调价时间滞后,投机行为泛滥,比如有的企业和个人会囤积成品油,等到高价时抛售,部分地方涨价前还会控制销量,等到涨价后卖出……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林伯强:新机制该涉及的是调价周期、频率和幅度。
解决办法
“解决高油价的根本出路是‘反垄断’”
记者:要从根本上改变油价“涨多跌少、涨快跌慢”的局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曾昭宁:单单改变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比如缩短现有的调价周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油价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反垄断”,设置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去除行业壁垒。因为没有公平的市场竞争,也就没有合理的价格。
董秀成:改革应该着眼于缩短调价时间这一焦点,从缩短周期这一角度发力。另外,现行油价取决于三桶油(布伦特、迪拜、辛塔)的价格,新机制制定需要考虑三种原油变化率是否具有代表性。
管清友:现在市场环境下,即整体市场结构呈现垄断的情况下,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有着眼于缩短调价时间窗口。
期待新规
“希望是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改革”
记者:对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有哪些期待?
曾昭宁:成品油定价改革,解决出路是反垄断,希望是涉及体制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
董秀成:第一,确保市场稳定,保证有企业愿意炼油,维持其炼油的积极性,不会出现油荒的局面。第二,油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维持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因为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应该抑制成品油需求,避免过度消费。第三,兼顾产业链上各方的利益。不能让利益相关方和产业损失太大,特别是炼厂要有较为合理的利润空间,保证市场有足够的供应量。成品油定价新机制调整应当从上述三点中寻求平衡。
林伯强:只有通过减税来降低油价整体价格,或者增加补贴等综合措施减少油价负担,但这些举措显然跟定价机制没有关系。对石油企业来说,新机制出台是利好,因为上调、下调价格将更加及时,能够保证利润。而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则影响不大。本报记者李王艳实习记者黄涛
“高油价是‘与民争利’”
市民李先生认为:油价牵动广大私家车主切身利益,定价机制改革是否应该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对此,董秀成认为,“因为成品油并不是水、电这样的公共产品,调价不需要像这两种产品一样举行听证。新机制会收集消费者、炼厂、企业、两大集团、与成品油关联的民营企业以及学界的意见,但只是在制定的过程中征集,不会举行听证。”
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专家认为油价问题远远不只是关系到私家车主利益,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问题。“油价上去了,物流成本就上去了,然后所有商品成本就上去了,也造成了通货膨胀。所以高油价是‘与民争利’,是社会问题。”曾昭宁说。
而对于解决高油价的办法,各专家的答案均是:高油价问题远远不是一个定价机制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综合的配套改革方案方能行得通,包括反垄断、减税及平衡兼顾各方利益。(本报记者李王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