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伊朗斗油多败俱伤

标签:
董秀成伊朗核危机能源安全油价杂谈 |
分类: 媒体采访 |
欧盟与伊朗斗油多败俱伤
----原载 2012年2月4日《北京青年报》
2011年末以来,国际政治安全局势的最大风险就是伊朗局势的恶化。随着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伊核报告,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警告,美国航母集聚海湾地区,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局势骤然升级。欧盟和伊朗围绕石油正在进行的“禁运”与“断供”之争,又将对方逼入死角。而这样的“对抗”,永远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欧伊“斗油”影响巨大
■欧洲
“断油”将加剧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最严重的三国都有超过10%的石油进口来自伊朗,伊朗18%的石油出口流向欧洲。在这场“制裁”与“反制”的游戏中,到底哪一方更脆弱?
欧盟委员会月度统计资料显示,在伊朗每天向欧洲国家输出的45万桶原油中,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是在欧洲最大的三个伊朗石油进口国,其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分别占到其总进口量的14.6%、14%和13.1%。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对本报记者指出,伊朗对欧洲“断油”的首要威胁就是,上述三国正是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欧洲国家,很难承受油价上涨、债务危机恶化的风险。其次,由于从伊朗进口石油比例较大,上述三国的很多炼油厂都是按照伊朗原油的标准建造的,如果另外寻找石油来源,改造及新建炼油厂又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指出,一方面,伊朗对欧洲企业的债务偿还部分来源于石油贸易;另一方面,欧洲要从别处高价买油,将增加债务。尤其是希腊等已经深陷债务危机又依赖伊朗石油的国家,所受冲击更大。
■伊朗
过度依赖石油处劣势
尽管如此,华黎明认为,在伊朗和欧洲“斗油”的过程中,伊朗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疲于防守的劣势。“伊朗的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太大了。国民经济命脉受到制裁,对国计民生造成的打击会相当大。”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对本报记者表示,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伊朗来说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伊朗可以把石油当成对外的战略武器,但同时也是杀伤自己的利器。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85%以上。作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和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一旦石油出口遭到禁运,伊朗财政收入将急剧减少,国民经济遭到重创,引发国家动荡,甚至导致政府垮台。
不过,英国伦敦智库“查塔姆研究所”石油研究员保罗·史蒂文斯则认为,从历史上看,对古巴、南非、阿拉伯国家以及1990年后针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从未真正奏效。相反,在伊朗3月即将举行议会选举的背景下,来自欧盟的禁运反而有可能使内贾德政权更为稳固。
■美国
无法逃避不利影响
在制裁伊朗的问题上,多年来不从伊朗进口石油的美国显得相对“超脱”。但专家认为,美国实际上根本无法置身事外。董秀成说,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经济无法逃避世界油价飙升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关数据显示,由于国际油价高居不下,去年美国用于进口石油和成品油的费用比2010年增加了1250亿美元。一旦西方对伊朗实施的石油制裁导致国际油价继续攀升,高企的油价无疑将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新的困难并迟滞复苏步伐。
但是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看来,美国并不担心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对本报记者介绍说,自从美国近年来的“页岩气革命”之后,“能源独立”不再是天方夜谭。美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直线下降,2010年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只有8000万吨。而美国的石油储备,更是达到了420天。“即使油价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对美国也不是太大的威胁,反而能进一步推动其能源转型。” 而且,目前美国的天然气、电力、运输价格等保持在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状态,如果油价上涨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企业不得不选择投资美国,使美国经济具有更加强劲的抗冲击能力。
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理奥拿·古索夫认为,在与伊朗的“新战争”中,美国有意在海湾地区制造“可控的混乱”,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中国
可能成危机最大输家
伊朗超过60%的石油出口流向亚洲。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进口伊朗原油占伊朗原油出口量22%,日本占14%,印度占13%,韩国占10%,土耳其占7%。同时伊朗为中国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的第三大原油进口来源,伊朗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
华黎明大使说,中国不仅对伊朗石油的依存度较大,而且中国的石油公司在伊朗的介入程度也比较深。因此中国对伊朗局势的风吹草动非常敏感,非常希望伊朗局势平稳。如果伊朗问题被提交到联合国,中国将处于两难境地。如何处理伊朗问题对中国外交智慧又是一大考验。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一旦伊朗掌握的霍尔木兹海峡陷入长期战争,世界石油供应不仅会严重短缺,国际油价也将出现狂飙,世界经济将会陷入严重的衰退。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将陷入极为严峻的境地,高油价将彻底摧毁它们的制造业,除了俄罗斯这样的能源超级大国,全球将很难有其他国家独善其身。伊朗局势无论形势如何发展,中国都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做出妥善的选择。另外,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储备建设体系刻不容缓,应该尽快稳定多元化的石油供给渠道。
有评论认为,中国甚至可能从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中获益,比如可以从伊朗获得更多的石油进口额度以及更优惠的价格折扣等。对这一点韩晓平难以认同,“上述问题应从长远角度综合考量,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运输都会受到影响,这对于进口原油40%来自这个地区的中国来说,打击将非常之大。”
■全球
经济将受制裁伊朗拖累
尽管美国一再强调将在保持原油市场稳定的情况下落实有关制裁伊朗的措施,但经济学家认为,制裁伊朗必将累及全球经济。1月23日欧盟外长会议通过伊朗石油禁运令后,国际油价就开始走出了一波上涨的行情。董秀成认为,伊朗核危机发展到当前的阶段,全球油价已经处于“紧绷”状态。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的大背景下,一旦对伊朗石油实行大规模严格禁运或者爆发军事冲突,全球油价将从“紧绷”到“飙升”,这是世界各国都无法承受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说,如果美国和欧盟制裁造成伊朗停止原油出口,全球原油价格可能上涨高达30%。伊朗方面则表示,欧盟禁止欧洲从伊朗进口石油的禁令将导致“黑色黄金”的价格飙升至每桶150美元。
目前,伊朗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11%,其天然气储量也位居世界第二。石油生产能力为全球第四,石油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全球第二。华黎明认为,一旦伊朗局势恶化,将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导致全球“多输格局”。
解读
欧盟与伊朗
“斗油”始末
1月23日,欧盟外长会议通过决议,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转运原油和成品油,为伊朗的石油贸易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但为了缓解石油禁运措施给欧盟成员国及相关企业带来的压力,该决议同意已经签约的合同可以执行至今年7月1日。在此期间,欧盟国家将寻找别的“油路”。
对此,伊方表示,“如果石油出口受到制裁,将封锁作为石油运输大动脉的霍尔木兹海峡。”伊朗议会副议长穆罕默德-礼萨·巴霍纳尔对伊朗官方通讯社表示:“如果我们要为六个月后的禁运付出代价,那么,就让欧洲从此刻起为油价的攀升付出代价。”
25日,伊朗议会能源委员会成员纳赛尔·苏丹尼说,部分议员正寻求通过一项提案,根据该提案,所有同意制裁伊朗石油出口的欧洲国家将无法从伊朗购买“一滴原油”。
伊朗石油部长罗斯塔姆·加塞米29日说,伊朗“不久”将停止向某些欧洲国家供油,但他没有透露这些国家的具体名称。伊朗一名议员29日也表示,伊方打算5年至15年内不向欧洲联盟出口石油。
就在欧洲国家以为伊朗将立刻对其实施“断油”举动之时,伊朗议会29日却出乎意料地推迟了对就是否向欧盟国家出口石油的议案进行表决。同日,伊朗开门笑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专家组。伊朗外交部长萨利希表示,伊朗已做好准备,解答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任何疑虑。
伊朗外交部长萨利希2月1日重申,伊朗已经准备好重启与5+1集团(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加德国)的对话,并将很快发函至上述6国。
预测
伊朗会对欧洲“断油”吗?
自从欧盟通过禁运决议后,伊朗对于是否实施“反制”先后出现多种表态,不仅有来自议会强硬派的宣示,也有温和派展现合作意愿的声音。尽管西方媒体将伊朗人操控石油的娴熟手段称为“伊朗的石油扑克”,但在华黎明大使看来,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伊朗内部对于如何应对欧盟的制裁决议意见不一。
“一些议员出于3月份议会选举的考虑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对欧洲‘断油’。但伊朗最高决策当局和决策部门似乎并不想把与欧盟国家缓和关系的后路全部断掉,因此在‘断油’问题上又显得忸怩起来。”华黎明说。
据华黎明分析,伊朗可能会选择几个与其关系不好的、对其石油进口较少的国家进行反制。这样做既表现了一定的政治姿态,也不至于使伊朗的石油出口受到过大的影响。从欧盟方面来说,通过制裁决议也只是为了给美国一个交代,同时减轻欧债危机的压力。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六个月的缓冲期,要看局势如何发展。
伊朗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吗?
位于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这个呈人字形的海峡几乎被伊朗国土抱在了怀里。世界上近40%的石油以及数量可观的天然气都要通过这里被运往世界各国。伊朗海军司令声称,封锁该海峡“比喝杯水还容易”。不过,伊朗真的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吗?
华黎明认为,封锁海峡必将导致伊朗与美国等西方以及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军事冲突,为西方对其动武提供借口,这也不符合当前伊朗的战略意图。而且,霍尔木兹海峡也是其对外贸易主要通道,封闭海峡首先受损的还是自己。“封锁只是一个要价,赢得更多的外交回旋余地。”
英国伦敦智库“查塔姆研究所”石油研究员保罗·史蒂文斯认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样的严峻威胁,可以说是伊朗防止美国或以色列对其核设施发起军事袭击的主要威胁手段,用它来应对欧盟石油禁运,简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
董秀成认为,在随后的博弈中,伊朗会在外交和政治上采取积极姿态,面对压力灵活突破。
但是,在对于核计划的问题上,只要“伊朗不放弃,西方不接受”的死结依然存在,西方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就会一直存在。华黎明认为,在最近一两年内,伊朗问题仍旧是国际政治热点话题,但因为美伊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战争意愿,所以不会轻易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