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监总局年内三查海油安全生产

标签:
董秀成康菲渤海财经 |
分类: 媒体采访 |
安监总局年内三查海油安全生产
2011年09月22日/中国能源报
9月1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称,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71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工作,安监总局决定从9月10日至12月10日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据了解,这也是继今年4月上旬至6月中旬例行检查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针对康菲溢油事故展开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专项检查之后,安监总局年内开展的第三次检查。安监总局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检查批次频繁,表明高层对康菲溢油事故的高度关注。
中海油已启动自查
据悉,10日开始的检查范围针对所有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公司所有涉海生产作业单位,以及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科麦奇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现为美国独立石油天然气公司Anadarko公司子公司)、洛克石油(渤海)公司、CACT作业者集团、哈斯基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能源开发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天时集团能源有限公司等8个作业者。检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海洋石油法规执行情况;二是钻井、试油等作业过程的井控管理情况;三是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情况;四是生产作业设施完整性管理情况;五是极端灾害气候的防范和应对情况;六是今年以来开展的两次海洋石油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按照通知要求,9月10日-11月10日,各海洋石油勘探企业先自查,对海上固定平台、移动式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海底管道和陆岸终端等进行全面检查。
据了解,目前除了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渤海的浅海油气田,中国海上油气开发都由中海油主导。
据记者从中海油获取的消息,在接到安监总局下发通知后,中海油成立的安全环保大检查领导小组,已经自15日开启自查自纠工作,具体方案正在紧张筹备中。实际上自渤海漏油事故发生以来,中海油也已进行了两次严格的安全检查。
而安监总局则从11月下旬开始组织专家组到各单位督察。据前述安监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针对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的例行检查一般都在8月之前,大面积海上作业工作量都在此前进行。8-9月进入风季,不但作业不方便,监管部门检查也不方便。尤其是冬季南海、东海深海海域大风天气以及渤海湾风暴潮,检查困难多,条件恶劣。持续到年底的检查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否取得效果,目前暂时无法得知。
三次检查覆盖面全
上述通知说,专项督察要对三大油涉海石油企业及8个作业者覆盖面达到100%,固定平台督察率达到15%,移动式平台督察率达到30%,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督察率达到50%。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目前整个海域海上固定平台越有200座,移动式钻井平台35座,浮式生产储油装置13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告诉本报记者,不同海上产储油装置抽查率应该是按照装置发生故障后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大小设定的。例如固定平台一般在近海、浅海使用,移动式平台在较深和深海使用,而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也是如此,一旦在深海发生事故,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的破坏和损伤都要比固定平台规模大。因此后两者督察率较高。另据上述安监总局负责人透露,在今年前两次专项检查中陆陆续续查过5-6个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再加上将要检查的50%,实际上覆盖面实现了100%。
安监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次专项检查中:4-6月抽查25个平台,发现160项问题,8-9月抽查14个平台,发现103项问题。
由于渤海突发溢油事故,一年一度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检查今年下半年就进行两次。对于这样的频次,董秀成认为,应该将监管常态化,不能等出了事故才突击检查。他表示,海上石油生产作业风险较大,因此管理水平比陆地上要高的多,海上作业规程本身非常严格。安监总局监管内容主要针对人员安全和设备操作规程,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执行则不在监管范围之内。而此次蓬莱19-3油田B平台溢油事故原因初步显示为往多个地层笼统注水,这就属于开发方案不合理。对此董秀成表示,在海洋石油安全检查中,企业自查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占主要地位的,同时外国作业者的检查须由中海油等中资合作方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