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董秀成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天然气价格改革杂谈 |
分类: 媒体采访 |
需求暴增 储备缺乏 布局分散
张垚《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06版)
新闻背景
进入11月以来,全国不少地方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情况,一些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出现加气困难,还有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居民用气,不得不停掉工业用气,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停产。
对话人:
董秀成
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分散,缺乏相应储备机制
记者:虽然天然气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但像这次出现出租车加气困难、工厂停工的现象并不多见。你认为原因何在?
董秀成:造成此次“气荒”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储备机制。
目前国家没有建立大的天然气应急库存,主要靠天然气调峰来实现。在南方,由于季节区分不明显,高峰低谷差距小,最初设计时没有预见、考虑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的出现。
此外,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
记者:解决供需缺口有哪些办法?
董秀成:短期看,可采取的应急措施只能是限制工业用户的使用,首先保证百姓的用气需求。从增加供给方面看,石油公司资源调配能力十分有限。
从长期看,增加天然气的进口是大势所趋,一些已经批准的项目要尽快建设和投产,并进一步加大进口量。
此外,就是进口液化天然气,像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已经与外商签订了相关液化天然气进口项目。
记者:增加供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现在有国内天然气供应商提出,要通过价格杠杆调控需求。
从天然气气价分段上看,同样复杂:气价主要由出厂价、管道运费和城市燃气终端价格组成,前两者由国家发改委定价,后者由地方政府定价。可见,气价向上涉及国家层面,向下涉及千家万户,非常敏感。
因此,价改是大势所趋,但是需要渐进式地、温和地、缓慢地进行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需要形成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稳步推行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