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能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调整
2009年11月11日/董秀成(接受绿叶杂志访谈)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能源实质上是“数量能源”的概念。我们特别强调能源的量,常常说缺多少油、缺多少煤、缺多少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源供应增加多少,等等,都是从数量上考虑。包括对新能源的认识和发展,还是传统的“数量能源”观念。客观上,经济越发展,所需的数量能源就越多。但是数量再大,也毕竟有个限度,要用有限的数量能源去实现一个无限的目标,肯定不可能达到。
当然,完全没有数量不行,但我们应该改变思维,更多地强调能源的质量,或者说强调“素质能源”概念。“素质能源”的含义,我认为其核心就是把节能也作为一种能源来考虑——节能是最清洁、最高效也最安全的“新能源”,这个观念必须树立起来。
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我认为节能比开发新能源更为重要。因为中国发展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是跟风,欧美搞新能源,我们也搞。但是我们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区别的。从发展阶段来说,它们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是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轻型国家,高能耗产业已经很少。况且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这几十年里,发达国家的节能已经做得非常好,节能潜力很小了,所以它们强调开发新能源高于强调节能。而中国现在恰恰处于第二产业(制造业、重化工业等)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在大力开发能源——既包括传统能源,又包括现代新能源;一方面又在大量地浪费。
所以,与其花大力气去开源,还不如花大力气节流。在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我们要将节能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政策,否则就变成费劲地增加一些新能源,又全都消耗、浪费掉了。
节能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因为大量的能源消耗是在产业上。这方面国家现在也在做,比如说提高汽车排放标准,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企业,促进产业升级等等,但力度还不够。老百姓个人生活中的耗能总体来说是小头,但如果注意节能,少消耗一点总是好的。现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的节约用水、少用空调、省长骑自行车上班等等,其实更多地是一种舆论;而真正能起到核心作用的,我认为一是法律制约,二是政策引导。政策其实很简单,就是税收和价格。油、气价格低,消耗自然就多。水也是如此,假如水的价格翻一番,人们洗澡的速度肯定都会快些。
总而言之,我不反对中国现在大力去开发新能源,因为新能源是未来的大趋势,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路。但是从国家战略上考虑,我认为中国现阶段要把节能放在第一位,因为中国节能的潜力巨大。节约一大块就相当于开发了一大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