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平和而自然人生最难求》
2009年8月27日/董秀成
古往今来,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尽心机地研究和思考人生之境界问题,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要顺其自然和保持平和心态,宗教信仰也告诫人们要放下执着而无为。然而,这些都是一种理想状态,能够做到平和而自然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其实那些思想家和圣人又有哪个做到无为了呢?
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总是有差距的,人就是人,人就是社会人和经济人,而社会就是社会,人其实很难把握自己,也很难战胜自己。那些圣人哪个不是经过傲雪凌霜之困和案牍劳形之苦而最终体味人生之哲理。
人其实离不开理想,当然也难以脱离欲望。欲望和理想其实是很难区分的,理想就是欲望的代名词,而欲望包含着理想的内涵。人可以有阿Q精神,可以标榜自己高风亮节、傲骨嶙嶙、安堵如故,但又有谁不是希望在工作中遇到能够安车蒲轮的上级,面对亲情、爱情谁又不是熬肠刮肚,面对物质和精神诱惑谁又能安常处顺和安睹如故,面对困境和苦难谁又能够安然处之,置身于眼花缭乱的社会又有谁能够不忮不求而不入鲍鱼之肆呢?
如此说来,人其实大体皆然,难分伯仲,本质上难以区分。下级在伴食宰相面前很难不吐不茹,祈望可以遇见拔犀擢象之领导;布衣黔首渴望离开白屋寒门,进而时来运转、一举成名和富甲天下;学子企盼成为白衣卿相和博通经籍之人而名垂青史;文人希望成为功成名就、笔走龙蛇的才子而取悦于不栉进士而留下才子佳人之千古美誉;有钱人盼望自己俾昼作夜、卜昼卜夜和秉烛夜游,效仿西门大官人而崇尚霸王风月,从而永无休止地体味着巫山云雨之情;为官者或许可以标榜悲天悯人,但依然是难耐巴山夜雨,企求上天机遇而一步登天、平步青云。
浮躁社会由浮躁之人构成,而浮躁社会确实难有平和、自然之心境,这就是现实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