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董秀成人生哲学世界观思考英国杂谈环境保护情感 |
分类: 人生随笔 |
杂谈:《剑桥印象》
2008年5月11日/董秀成
5月11日,我们离开伦敦,驱车前往剑桥。车窗外,那是夏日里的剑桥,一个小镇,细雨绵绵,感到一切似乎是灰蒙蒙的。下车闲逛,眼前就是我多年想象而有不得亲临的小镇。小镇之小,令我意外。而小镇之美丽,确是我想象到的。街道狭窄,多是石头路,据说那小路都有百年历史了,街道处处标榜着历史的痕迹。人流不是很大,车流也不十分拥挤,从举止上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恐怕多是象我等这样的游人。我曾经去过哈佛大学和MIT,那也世界上著名的两所大学,也是在波士顿城中的一景,当时印象满深刻的。可到了剑桥,我可真是感到出乎意料,因为这小镇到底是大学还是城市,我无法从表面现象加以判断了。或者说,这小镇既是一个大学又是一个城市,恍然而知晓什么是所谓的大学城了。这大学城的概念似乎与国内大学城的印象实在是差别巨大,着实无法比拟。剑桥大学有31所学院,每个学院都各具特色,形成独立的建筑院落,但并没有国内大学那样的围墙和栅栏。走进一家唯一可以免费参观的学院,更是别有洞天,草坪、绿树、古迹、长椅、零零散散的学生,我觉得进入一个花园而不是学校。在院落里,在街道上,偶尔见到穿礼服的人,年长的和年少的,男的和女的,白皮肤的和有色皮肤的,我竟然猜测这些人或许平时就是如此打扮,或许是剑桥大学的传统服装呢。在国王学院门口,望见院落里人流如潮、熙熙攘攘,方知原来是学生毕业典礼。这才使我对那些穿礼服的人有了了解,原来是毕业生或为毕业生授予学位的老师。到处是人,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三三两两的拍照。我等也想凑凑热闹,便找一些学生一起合影,或在那些喜笑颜开的老师和学生身边抢拍,或许可以沾染一些喜气吧。我们不停地寻景拍照,熙熙攘攘的喜庆学生不时被我们收进镜头,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门面、小店也成为我们拍照的对象。沿着一条小巷,走到蜿蜒的康河边,那又是一番景观,水在流、人在走、轻舟在行、微风在吹、柳枝在摇摆,这令我真正体味到浪漫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文中的韵味所在,也流淌着我对其不舍的流连。细雨在下,可我全然不顾,在雨中漫步更使我多了一些浪漫的思绪,使我体会到一种无法形容的性情。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沉淀,是昔日大英帝国强盛历史的痕迹,是漫长历史岁月沧桑的一个见证,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这里是花园,是校园,是城市,也是社区,或者说是充满着古老历史和文明的集成体,但俨然也存在现代文明的印迹。我周游列国,遍访世界名校,可这里的景观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令我不免有些遗憾。遗憾的是我没有机会在此求学或任教,看来这辈子是无缘了,如果有下辈子我愿意远渡重洋来此求学。或许剑桥也是一座围城,我们这些城外的人看到的是如画的光鲜,而在这城里的人感受着平平常常的繁琐。据说剑桥也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地方,贵族子弟不占少数,但平民孩子也大有人在,国际学生更是比比皆是,这里是各种文化和文明的融合之地。昔日以贵族学生为主的大学逐渐变成当今的平民化,这或许是剑桥大学最为奇特的变革了,也许这是其之所以吸引世界的魅力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