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再临成都
2007年8月27日/董秀成
2007年8月19日,晚上7点50分乘坐飞机离开西安,大约一个小时后,来到成都。这是我第三次光临这座美丽的城市了。每次来成都,都有一番感想,对此文化底韵的城市总是有一种流连忘返之体味。近年来,我上天下地,走南闯北,走过许多城市,往往会对到往之处产生联想和感受,这已经形成习惯。对于成都,或许有三点感受:一是文化,这座城市文化氛围大,文化人密集,搞文学的、做诗词的、创作美术的、戏剧演出的、历史文物展览的,比比皆是。有大诗人留下的草屋,有现代文人在各处建筑留下的墨迹,有蜀国之遗迹,还有古文明金沙出土文物,等等。总之,文化内涵深刻,文人墨客众多。二是悠闲,这座城市的市民生活很潇洒,追求安逸,生活节奏缓慢,喝茶、打牌、玩麻将,三三两两地奏在一起闲聊,似乎没有强烈的现代物质的追求,一个月几白元钱的收入竟然不会使市民产生危机感,构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景象。几年前,朋友曾戏称成都理工学院为“麻省理工学院”,可见成都撮麻之风盛行,今日体味尤其深刻。三是美女,这座城市可以用美女成群来描述,或者说,这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城市。在步行街上,寻常巷里,购物中心,酒店茶楼,但见成群结队的女孩子悠闲行走或端坐,琳琅满目,花团锦簇,难怪张艺谋导演发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感叹。或许正是基于这三点,使人有“少不入川”之警示,说白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让年轻人误入歧途,贪图安逸,进而丧失上进之动力,断送美好前程。应该说,再加上一句“老不出川”更为妥切,因为这里确实适合居住,对于老人,一旦不再进取求上,唯求生活质量,那在此安营扎寨实为最佳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