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中国农民的感叹
2007年7月20日/董秀成
近年来,一个时髦的社会名词出现了,那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在我看来,真正可以称为弱势群体的恐怕只有农民。农民最苦、最累、最受歧视、最受剥削、最愚昧、最无知,可正是这些人在支撑着整个国家经济的运行,在诸多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都可以看见这些人权的影子,建筑工人、勤杂工、保安、保姆、机械工人,甚至是那些靠卖身生存的小姐,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农民。城市人似乎没有正视这些人的存在和贡献,哪家丢了自行车会怀疑是农民偷的;哪个小区治安形势不好,往往会怪罪农民工太多了;城市人在歧视农民的同时,又强烈地依靠这些人维系正常的生活。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些人比城市人差什么呢?这些人招谁惹谁了?这其实不就是不公平的命运嘛?他们吃苦,他们受穷,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生下来就与城市人差十万八千里,这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公平,可城里人又有几个能够意识到这是不公平呢?我出生在农村,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农民要改变命运,要比城里人有更多的付出,有更大的艰辛。过去,农民进城被叫做“盲流”;现在,农民进城被叫做“民工”。农村的孩子太难了,他们很难走出家门,很难以骄傲的步伐走进城市,很难改写自己的人生。农民的孩子,唯一可以冠冕堂皇地走进城市的途径是考上大学。一旦哪个农民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成为令家人自豪的城里人,那么他一定是非常非常出色的,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就无法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功。农民的祖祖辈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难困苦地过日子。一代代的苦,一代代的累,一代代的穷,一代代的生,一代代的死。就这样,他们贫病交加,代代传递,家家都想要个儿子,担心香火断种。谁能甘心情愿地过这种日子呢?但是,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他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奋斗,坚持不懈,顽强与命运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