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印象
2006年12月9日/董秀成
http://www.lohaha.com/modules/1_images/images/news/news_999_15.jpg
2006年12月3日至7日,我们考察团一行14人前往蒙古国访问。我们先后访问了蒙古科技大学、贸易与工业部、燃料与能源部、建设与城市发展部、标准化与计量局、矿业与石油管理局等单位。来到这个国家,来到乌兰巴托,我对这个城市有了初步了解,其实就是对这个国家有了一定认识。乌兰巴托,在蒙语中是“红色英雄”之意。下了飞机,办理入境手续,走出机场,发现这个“成吉斯汗国际机场”却是一个很小的机场。机场很冷清,人员很少,看不到熙熙攘攘的场面。在通往市区的路上,我们一行人分坐三辆汽车,前面还有一辆警车开道。这个国门大道很窄,路面也很陈旧,路边是荒野一片。从这条大路及其周边环境看,我感受到这个国家是一个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气息很难看见。据说蒙古国还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其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与外国合作开发矿产获得税收和分成,还有一部分是依赖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援助。进入市区,零星看到一些正在建设的工地,但没有热火朝天的景象,城市街道和建筑物绝大部分由前苏联建设并沿用至今。我意识到乌兰巴托的经济发达程度无法与中国的中等城市相比,几乎没有可以感受到现代化色彩的建筑。我们很快进入市区,入住在该国最好的酒店—成吉思汗酒店。这是一个四星级酒店,但从设施和市内条件看,大体上还是一个与国内二、三星级酒店相当的酒店。据说蒙古国人口只有200多万,但有一半人口集中在这里。世界各国驻蒙使馆都汇集于此,大街小巷酒吧和娱乐场所林立,但外表显得破旧。大街上,车辆很多,道路拥挤,许多车身破旧,车型多,当然豪华悍马越野车和奔驰轿车也很多。很遗憾我们在冬季来临,看到的是比较恶劣的环境,除了零下30多度的严寒令人望而却步外,空气状况也不适合户外活动。城市人口结构较为复杂,可能既有身价过亿的富商高官,又有衣食无靠的外来牧民。或许是习惯游牧生活的缘故,蒙古人生活要求似乎很简单,或许只要有个落脚之地就可以了。市中心外围分布着成千上万个蒙古包和简易木屋,这或许是当地贫民聚集的栖身之地,甚至在市中心也不难见到这样破旧的房子。大多数住户自己烧煤取暖,再加上火力发电厂的浓烟,导致城市上空烟雾弥漫,污染严重。夜晚,在酒店俯瞰外面,车辆奔流不断,人流稀少。灯光昏暗,星星点点,死寂一般。即使是那些酒吧,也看不到霓虹灯的耀眼闪烁,更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广告牌单调、陈旧,灯光是死的,空气似乎也是寂静的。这里的蒙文与国内内蒙古的蒙文完全不同,据说是前苏联给改造过的文字,因此看起来就象是俄文一样。三天时间,我们拜访了一些政府部门和高级官员,包括那些部长、副部长等高官,但这里的效率之低和时间观念之差,令我感叹万分。各个政府部门没有我国各大政府大楼的森严气息,当然更没有现代化建筑的威严了。这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是一个富有与贫穷并存,这是一个美丽与丑恶同在的城市。这是一个安静、简单、朴素、落后的城市,这又是一个开放、西方化、富有吸引力的城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