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饣它汤”与辣汤
日期:[ 2012年9月12日 ] 版次:[ D16 ] 版名:[ 乐活
]
◎浅子
徐州早点铺的“饣它(sha)
汤”和辣汤,常让外地人分不清。在他们眼里,这些黑乎乎、咸乎乎、辣乎乎的东西虽不好看却别具一格,味道鲜美。而当地人对这两种汤分得很清楚。
“饣它
汤”,古时叫雉羹,是用野鸡和稷米煲制而成。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把雉羹的名字淡忘了。相传乾隆皇帝南巡私访路过徐州,细品后感觉鲜美无比,就问:这是啥汤?师傅忙碌中随口答道:就是“啥汤”。于是,这个叫法延续至今。近年来,徐州“啥汤”被评为中华美食,业界人士觉得这名字太俗,就另造了个字———
,音不变。
据考证,雉羹是中国烹饪鼻祖篯铿,即彭祖的首创,迄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彭祖曾进奉雉羹于尧帝,后被封于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与雉羹不同的是,现在的“饣它
汤”用老母鸡替代了野鸡,把稷米换成了麦仁,另加猪骨头和各种作料,香气四溢,号称“千年第一汤”。
徐州城最有名的是马市街“
饣它汤”。多少年了,每天早晨,来这里喝汤的各色人等排着长队,熙熙攘攘,成为街头一景。儿时印象中,很多人都是拿着馒头、烙饼赶来这里,花几分钱买一碗浸泡着吃,鲜香稠滑的味道在那个贫乏年代真是神仙般享受。记得那时,我和小伙伴常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相约来到马市街要一碗“
汤”,再买二两金黄色油煎包,吃完后再去上学,那滋味比过年还爽。
时光荏苒,当年盛汤的壮实小伙、卖牌的美丽姑娘随着岁月的沧桑成为了老大爷、老大娘,儿时一起喝“
饣它
汤”的同伴们也天各一方。多少年过去了,外地的“发小”回家探亲,还会过一下童年时代的“汤瘾”;一位旅居国外的同学有时夜里梦见儿时喝的“饣它
汤”,竟辗转不眠。
与之相映成趣的则是“两来风”辣汤,这原是民间百姓独创。辣汤与“饣它
汤”做法不同:先把面粉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里反复洗出面筋;接下来把筷子般粗的黄鳝去内脏洗净,入沸水烫熟捞出,去骨成丝,再把鸡蛋打进去和面筋、鳝丝、面水一起煮。同时放进大量大葱、姜块,最主要的是加进许多胡椒,煲煮一夜。出锅后味道黏稠,鲜辣至极,喝到口中有酣畅淋漓之感。小时候我经常连喝三碗还不过瘾,长大后去周边城市,见到当地的糊辣汤,喝了后就觉得和徐州的辣汤不是一个味儿。
徐州的辣汤和“饣它
汤”都是由粮食和鸡鱼煲煮而成,具有特殊的鲜美味道。比较起来,“饣它
汤”固然鲜美,而辣汤却更具地方特色。尤其在寒冬腊月,早上喝一碗辣汤,吃上几个包子,浑身热乎乎的,精神也为之一振,有这碗辣汤垫底,一天所有的辛劳仿佛都能消解。
一位南京朋友来徐,点名要喝辣汤。他说见到一家店铺放着一盆盆葱姜,还有半盆胡椒,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家说是做辣汤的。朋友感叹:哪有这么做汤的啊!不说别的,就这么多葱姜加胡椒也是大补呢!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