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言:心理学的故乡在中国

标签:
心理学的故乡在中国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李不言 |
分类: 听雨轩-是雨声?是心声? |
西方近代科学理念移植中国,才是百年间的事情。借鉴西方文化而产生的中国心理咨询职业,迄今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年。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人潜心向西方学习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却不断有西方心理学家宣称:心理学的故乡在中国!
催眠术创始人布雷德等人都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其实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
分析心理学创立者荣格根据《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两种倾向、四种机能和八种类型”,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类型理论(见兴趣阅读1-7: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沙盘游戏技术创始人多拉·卡尔夫把中国文化作为沙盘游戏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加德纳,以及以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戈尔曼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还有,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关于“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晚年提出的“与道同行”等,无不透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做为心理学第四势力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针对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明确提出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回到人的真实生存本身——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自我中心论”,重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理念的具体体现。
如果在这里用一句话指出西方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最本质的不同在哪里的话,那就是——前者是个人主义的,而后者是系统主义的。毫不避讳地讲,迄今为止的西方主流心理学,基本都是研究和主张个人主义的。被称作心理学第一势力的精神分析学派,实质是把人看做动物,片面强调人所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产生,均源于本我欲求无法得到正常满足。被称作心理学第二势力的行为主义学派,则过分强调得与失的意义,以期通过奖与惩实现对人的控制。心理学第三势力,看起来是尊重了人性,但遗憾的是只看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重要,所以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狭隘个人主义甚至极端自由主义的窠臼。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终于让更多的世人惊醒:狭隘的个人主义和极端的自由主义,已经对人类自身生存带来严重威胁——实施隔离,有人大嚷“人权”没了;可不实施隔离,人全没了……
心理学的故乡在中国,心理学的未来也必将在中国——以系统主义为导向的中国文化更切中生命的真谛,为心理学的研究应用亮起了一道耀眼的曙光,开启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系统主义对人类的最大意义在于,人在本性上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系统主义的;人类不应该只去关注自身利益的得失,更应该关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居间系统,从而实现自我和谐(包括主体和谐、时间和谐、空间和谐)。因此,自我和谐应该是比自我实现更加高级的一种终极状态。中国的心理学不仅让人看到一株株树木,更看到广袤的森林,看到身处系统的博大。
对系统意识的关注,反映了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正在实现从个体到系统、从随性到秩序、从深度到高度和宽度的实质性飞跃。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和无数人的生命相交融,才是最具存在感和意义感的、最精彩的人生。
心理学的故乡在中国,绝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那么简单——无论在心理学的理论还是实践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可小觑、弥足珍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业已证明,也必将越来越有力地证明,以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中和思想等为核心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更适合“心”的活动规律。
——来源:李不言主编《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