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精神卫生法,该不该惶恐?谁该惶恐?

(2012-11-05 15:31:07)
标签:

精神卫生法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心理援助

李不言

分类: 听雨轩-是雨声?是心声?

 

对精神卫生法,该不该惶恐?谁该惶恐?

李不言

 

针对最近不少人对新出台的精神卫生法的诸多不理解,诸多非议乃至惶恐,我倒有些见仁见智的个人看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对我国新兴的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绝对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是推进而不是倒退!

理由如下:

 

首先,精神卫生法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界定,与目前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和鉴定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如下图所示,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心理正常的人群(“病与非病三原则”分界线左侧),心理治疗的工作对象才是心理异常即精神障碍患者(“病与非病三原则”分界线右侧)。所以,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等内容,一直都是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中重点考核的内容。 

 

http://s5/mw690/490d40ddhd006631a4444&690

 

至于争议最大的第五十一条“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要求,就像“心理咨询应当在心理咨询室内开展”、“手术应当在手术室内开展”一样正常和合理。

 

其次,精神卫生法充分肯定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保障措施。

精神卫生法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第十三至二十四条),全章用了洋洋1300多字,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医务人员、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家庭成员,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都应该采取措施,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这对我国刚刚起步、举步维艰的心理咨询事业,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可喜可贺!

 

第三,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咨询师今后从业的指导意义。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指出,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社会公众;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标: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方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援助。

 

当然,毋庸讳言的是,精神卫生法的仓促出台,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遭诟病之处,就是存在着明显的部门保护主义,于制定这部法律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比如对如何有效防止和杜绝令人深恶痛绝的“被精神病”现象毫无触及。

 

(此文已发表于2012-11-07 人民网强国论坛,欢迎讨论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