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言:常见精神防御机制二十种
(2008-08-29 15:15:51)
标签:
心理精神防御机制李不言杂谈 |
分类: 观海亭-推窗看那片蔚蓝…… |
常见精神防御机制二十种
(李不言)
【按】此文原标题《常见精神防御机制十八种》,最早发帖于2008年8月,后被很多网站或媒体转载。今对反向、合理化与理智化等词条增加了实例(如“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等),增加了认同(含投射性认同和对攻击者认同)、分裂两个防御机制,结尾对常见防御机制的优劣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概括。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给防御机制所下的定义是:自我对于本我冲动的对抗作用就是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能欲望和超我的要求以及它们和自我之间的冲突,是所有神经症的根源。防御机制就是自我为了处理冲突所做的努力。自我根据情况自动地运作,启动了必要的防御机制,而且往往一次启动一个以上的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生前曾断断续续地提出了一些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安娜·弗洛伊德(1936)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其父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论述了压抑、否认、禁欲、投射、利他、转移、自我约束、反向、反转、升华、心力内投、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抵消、退行等15
在DSM-Ⅲ-R以及《美国精神病学综合教科书》(第三版)中,分别列举了18种和30种防御机制。
范伦特(G.E.Vaillant,1992)认为,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精神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在术语、定义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防御机制主要有:
1)压抑。也叫潜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是最古老和最危险的防御机制之一,也是使用其它防御措施的先决条件。
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在某一年的十月份死于车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段不堪忍受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遗忘”了。这些潜意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她的情绪,在每年的十月份她都会自发地出现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2)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鸵鸟似的防御机制。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3)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退行到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担负成人的责任。
如某些性变态病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满足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由钟友斌先生创立、被称为“中国式精神分析”的认识-领悟疗法,针对某些类型的性变态(如露阴癖、窥阴症、摩擦症、异装症)以及强迫症、恐怖症等,通过解释、分析、互相讨论,使患者认识到病态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这是儿童时期留下的痕迹;现在到了成年以后,则不应该、也没必要再延续幼年那种满足欲望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最后,随着求助者情感和行为的改变,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4)幻想。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处理这些实际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
幻想和人们平常所说的“白日梦”是一回事。
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有一天可以遇到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
5)置换。又称转移,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直接表现时,就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渲泄,心理得到平衡。
“迁怒”就是这个机制。
比如,一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便向家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恐怖症病人所害怕的对象在正常人看来都是不值得恐怖的,原因是病人在潜意识中把真正害怕的对象置换成不值得害怕的对象。
6)合理化与理智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虽然这理由常常是不正确的,在第三者看来是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坚持用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属此类。
与合理化有相似之处的是理智化,即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化和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快。在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Hamlet)》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暴亡,母后忘了夫妻情深,又迫不及待地改嫁给小叔——投入了人品卑下、为王子极端鄙视的克劳迪斯的怀抱。这接连而来的事件给予了年轻的王子难以忍受的精神打击——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当面临老师的误解、同学的排斥、家长的冷漠等现实问题难以化解时,时,常常会陷入“这个世界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人心是善的还是恶的?”“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等一些概括化、普遍化的抽象问题中去。
投射的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别人做“替罪羊”,从而把自己不好的一面伪装起来。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
阿Q 坚信,“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也是这个原因。于是,“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
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当我们与朋友在外面一块儿吃饭而不愿付账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显得过于小器,为了让自己内心感到好受些,就把吝啬的恶名加在一同吃饭的其他人身上。
所以,当我们感到排斥某个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排斥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
8)摄入。或称内射、心力内投,与投射作用相反。是把外部对象或自己所赏识的某些人物的特点摄入到自己的行为和信仰中去的一种防御机制。
如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把爱和恨的对象象征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人们失去所喜爱的人时,常会模仿所失去人的特点,让所喜爱之人的举动或爱好在自己身上出现,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产生的痛苦。相反,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在极端情况下会变成恨自己因而自杀。
9)认同。主要分为投射性认同和对攻击者认同两大类。
①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这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如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也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性认同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在投射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在不知不觉中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相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这足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女人会在一次次婚姻关系中承受到接二连三的家暴伤害。
②对攻击者认同。其实质是一种心力内投的防御机制,即模仿和学习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从而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个令人恐惧的人或对象,以此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
就像小孩子明明是害怕鬼的,却偏偏会买一个恶鬼的面具戴在头上。
值得注意的是,对攻击者认同现象在中国人中相对普遍。人们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就属此种机制。就如鲁迅所说:“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很多人的逆来顺受乃至极端的“受虐癖”、“受虐狂”现象,也属此类。
10)反向。内心里有一种欲望、信念或冲动,如果承认则会引起对自我价值、能力及安全感等方面的损害,于是选择表现出与其相反的欲望、意向或行为。
“此地无银三百两”说的就是这一机制。
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的恐惧。
有人对伺机报复的对象内心憎恨,而表面却非常温和,过分热情。可见如果某些人的某些行为显得过份或刻意的话,表明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一些人也会“恩将仇报”,故意去伤害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中国有句特别智慧的老话“斗米养恩,担米养仇”,说的就是这种心理机制。
11)代偿。也叫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例如,盲人的触觉、听觉敏锐。又如,一个一向淘气的十岁男孩,由于同时突然失去了母亲和妹妹,他的父亲就把全部爱和希望给予了他,使他感到自己应该懂事了,不能再淘气了,于是一下变为好学生。
但是过份的补偿则可导致心理变态。
12)仿同。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是自己的特点,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仿同有两种,一种是近似模仿。例如,在不知不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例如,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因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常见的“伟人(英雄)崇拜”也属此类。
13)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如把亲人去世说成“仙逝”、“归天”等。
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在心理咨询中,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其心理症结。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咨询可能针对的问题。
14)抵消。一旦发生了一些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人们常常以某种象征性或魔幻般的姿态或仪式来抵消由此造成的心理不安。
例如,按我国民间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如果无意中说了不吉利的话,则赶紧淬口水等等。
再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潜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15)禁欲。青春期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点。青春初期的青少年常常对出现的性冲动感到不安,为了使自己不致于因此而做出越轨行为,他们便通过放弃一切欲望和快乐来保护自己。
16)躯体化。指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的焦虑和痛苦。
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人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人意识不能承认的。
17)分裂。将对自己及他人的表征和态度分裂成“全好”和“全坏”两个完全相反的情况。
就像儿歌里唱的“好爸爸坏爸爸”。这是儿童式的、原始形态的防御。
边缘人格状态多使用这一机制。
18)升华。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的、高尚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再如,一位具有嫉妒心的人,因理智不允许他表现出嫉妒,于是他发奋学习,最终超过了别人。
这种防御机制对于本人和社会均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19)幽默。一种积极的精神防御机制形式,是较高级的适应方法之一。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可以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稳。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不幸有位脾气暴躁的夫人,一次他在跟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先是听到叫骂声,随后夫人拎一桶水过来,泼得他全身湿透。在场的学生都很尴尬,可是苏格拉底只是一笑:“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
20)利他。有人认为利他主义也是一种投射作用。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
在以上常见防御机制中,很显然,升华、幽默、利他属于成熟的防御机制,于人于己都有益。而否认、退行、分裂、反向、置换、认同等,则属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应该注意觉察和避免。其余如压抑、投射、隔离、禁欲、仿同、摄入、代偿、合理化等属于中性的防御机制,适时适度使用可以起到缓解焦虑、减轻痛苦的作用,但过度或习惯性使用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