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声援需要技术含量【转】

(2008-06-02 16:07:09)
标签:

汶川地震

心理援助

心理疏导

杂谈

分类: 观海亭-推窗看那片蔚蓝……

声援需要技术含量:安慰要掌握有效心理疏导方法

来源:新华网

   我们和你们在一起!”“鼓起勇气,风雨后一定能够看见彩虹!互联网上,电视广播里,人们通过各种途径给灾区群众以安抚和慰藉,帮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

    但并非所有看似美好的抚慰都能尽遂人意。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你应该回到你的生活继续过下去,我们送出去的这些祝词,在心理学家看来简单粗暴,不仅不合时宜,甚至会引起受灾者更强烈的伤痛,救援情况也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变得更糟糕。

    因此,我们的声援需要更多技术含量。因为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一定不能说。山西青年报倡议:

    所有赶赴灾区的救援者,所有没去灾区的热心同胞,无论你与灾区群众面对面,还是通过短信、网络祝愿他们,请谨慎措辞,请尊重心理科学,请掌握简单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全民援助,让这种援助直达每个人内心。

    山西青年报的倡议得到多名专家的认可。中国资深心理学专家李不言表示,全民、全方位对灾区的科学心理救助和疏导,非常必要。

    学会聆听

    武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治医师

    建议大家在心理救援的时候,能够多说一些感同身受的话,鼓励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武威称,经过这么大的灾难之后,许多受灾群众心理不稳定,应该耐心地劝导他们,精神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两周时间一般可以康复的;而如果受灾者因为心理上的恐惧产生了心理反应,如失眠、恐惧等,那除了心理治疗,还要使用药物,这样才可以安抚他们的情绪。

    最重要的是,在面对灾民时,要试着让他们自己把自己的情绪倾诉出来,因为在倾诉的过程中,自我的压力会得到释放,与听者产生共鸣,对灾民的心理恢复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广大的并不能亲自与灾民面对的民众,在通过各种渠道对灾民进行安慰和鼓励时,要掌握好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与灾民心连心。

    用成人的情绪感染孩子

  赵蓝天山西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

    心理治疗时一个持续的、需要时间的过程,人的心理千差万别,个性很强,不能按照一种模式来治疗,良好的互动,人给予的关心是心理治疗最大的力量。

    比如在成人和小孩的对待上,大人更理性些,而小孩则是全凭感觉,所以,对于成人而言,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救助,而对于小孩而言,年纪小的根本不懂,懂事的则会跟着大人的情绪波动,比如大人恐慌,孩子们认为大人都是对的,也跟着大人恐慌,所以大人的情绪稳定对孩子的帮助很大。因此,救援不是只有爱心就可以,面对一个亲人过世的人,不能只是简单的安慰他化悲痛为力量啊,节哀啊,经历这样的灾难,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所以我们的民众在声援灾区时一定要做到科学理性地对待。

    采取可续的救灾态度

    刘丽副教授,心理咨询培训师,山西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

    大灾难刺激后,无论心理素质多强的人,都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有些人甚至出现周年反应。在事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脑中仍会出现当时的那些可怕情形。

    因此,灾难发生后,无论是奔赴灾区第一线参加心理救援的专业人士,还是没去灾区的广大民众,都应该采取可续的救灾态度,保证灾民没有恐慌感、孤独感和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不是在孤军奋战

    刘丽认为,民众在对受灾民众的声援上要注重技巧性,在网上或者媒体上发表言论时要谨慎,防止对灾民脆弱的心理造成再次伤害,同时在面对灾民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陪伴和倾听他们,给其一种被接纳的感觉,这样,他们心中的伤痛才能得以缓解,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不当言论和图片会造成受灾者二次创伤

  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有关研究表明:受灾公众心理问题和疾病,会在地震后三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在特别的节日,如中秋、过年、清明、周年祭等,自杀的几率增加;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

    网上有许多血淋淋的地震纪实照片,许多热心的网民在跟帖中也慷慨留言。我们理解网民心系灾区的心情,但要知道,这种图片和言论对灾民的心理恢复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对他们造成二次创伤。因此,面对灾害,要科学、冷静、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救援,杜绝鲁莽的心理救助行为。

    倡议很及时应覆盖全社会

    李不言 中国心理学专家、副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山西青年报的倡议很及时,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源的今天,这个倡议很有必要。我们应号召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能通过各自的一些方式,向灾民表达出一种如亲人般的安慰和关怀。

    我们注意到,现在网上的许多帖子上都有安慰鼓励的内容,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许多言论和说法是不妥甚至是不正确的,我丝毫不怀疑这些人发表帖子的动机和想法,他们的初衷也肯定是为灾民打气鼓劲,但要知道,不正确的言论和方法,不但对我们的救助有害无益,而且还将对灾民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想再强调下我们全民救助中的组织性的问题,要坚决杜绝一哄而上,要保证我们心理救援的科学性。作为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心理救助志愿者的专业性进行鉴别,对民众的救助做出正确的引导。比如一些常识性的安慰话: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这种平常看似正常的言论,对灾民而言则蕴藏着巨大的隐患,将对灾民造成更大的影响。

    而作为媒体,更应该加大在这一方面的宣传,对某些言论进行筛选,刊登必要的灾后心理救助常识,介绍心理疗伤的方式方法,倡导全民科学的心理救助。(史晋彪)

            【转自:http://www.sx.xinhuanet.com/jdwt/2008-05/19/content_1330668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