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在班级文化创设中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的探究
(2016-04-15 08:07:13)
标签:
x16163方志林 |
分类: 课题方案 |
附件2:
淳安县2016年度教师个人小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 |
在班级文化创设中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的探究 |
||||
申报人姓名 |
方志林 |
申报人年龄 |
25 |
||
申报人职称 |
未定级 |
申报人职务 和任教学科 |
|
||
完成时间 |
|
||||
研究 类别 |
德育(
√ |
||||
成果 形式 |
研究类(
√ |
应用类:案例( |
|||
单位 意见 |
盖章:
|
||||
评审 组 意见 |
|
淳安县2016年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在班级文化创设中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的探究
方案包含以下内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要求:五号宋体,限3000字内,不超过A4纸3页) |
一、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问题一:在园表现——渴望获得关注,老师,我做的怎么样 (一)情景实录
镜头1: 大班,我们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就是“你变我变大家变”,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集体感,渴望在集体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找到归属感,获得他人的关注。在班级文化创设过程中,我们班的幼儿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班有一个小调皮,经常“游离”在班级的四周,有一次我请他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布置环境,学做小花,平常让老师头疼不已的他竟然做的非常好,主动和别的小朋友合作。做好第一朵便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做的怎么样”,我点了点头:“你做的不错,如果小花有绿色的叶子就更棒啦”,他开心地跑回美工区开始做起来,一朵两朵。。。做好之后开心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他的小花,寻求他人的表扬和赞美。游戏时间结束后他开心地跑来对我说:“方老师,你真是太棒了。” 事件分析: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该年龄段的幼儿已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同伴开展合作游戏。他主动加入了第一组的游戏说明这个小男孩真切地感受对交往的迫切需要,他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去,而“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从场景中可以看到他已有了主动寻求合作的意识,他希望能融入同伴游戏中,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在有趣的活动中他感受了集体的归属感,找到了自己的同伴。 问题二:在园表现——渴望获得同伴认同,老师,我还想做
镜头2:
一个星期之后,学做小花区来的幼儿明显没有第一次开放时候来的多,但这个小男孩在这一个星期内一直停留在这里,星期五到了,别的小朋友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时,他走过来对我说:“方老师,我今天还想做花,可以吗?”,我点了点头说:“当然可以啊。”他开心的笑了,走到了做小花区便开始做起来了。做好之后,他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的花,我今天做了很多小叶子”
事件分析: 班级作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中幼儿接触最平凡的场所是班级,交往频率最高的对象是班级里的教师与同伴,因此幼儿对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需要,希望在班级之中有一席之地,得到同伴的关心和接纳与认可。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男孩子是一个需要得到同伴接纳认可的孩子,他每天都问老师,自己做得怎么样,这说明他有很强的被认同感,而当他得到同伴的表扬时,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两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上,列为人的重要的心理需要。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规则意识,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体和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与之共荣共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
|
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一)研究指向
(二)研究内容
(1)在指南中归属感的体现
(2)根据指南分析幼儿的行为,在班级文化创设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班级归属感。
(1)活动观察:在班级文化的创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得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从而获得资料。 (2)案例描述:分时间段,分场景,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个案观察,并写清具体措施。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期间辅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进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