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
(2012-11-29 22:49: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研究随笔 |
我们的“错误”引起的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除法”课堂教学中,本人一次的板书的错误引发学生激烈讨论。课后,反思了整个过程,为什么学生会突然感兴趣?为什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想到这些?静下来回想整个过程,思考之后便有了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计算:
40×3=
120÷3=
(二)估算:
81÷8≈
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第一,回顾所学知识;第二,为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牵引到新知识作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很快的完成,从实际的反馈来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掌握的效果比较好,而且还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发现:在计算题中,能够根据乘法算式,直接得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得数。这一反馈说明,有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相乘算除的计算意识,为下一步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试商打下更好的基础。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1)
1.第三个问题怎样列式?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方法,然后交流。
3.回报口算方法:
(1)20×4=80
教学到这里为止,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预设的流程走,中间没有学生有什么疑问。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件偶发事件,改变了整个教学流程。
4.出示估算:
原来的估算题目是:83÷20≈
而我在黑板上书写这两题的时候,把83÷20≈写成了85÷20≈。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学生们都在下面认真的做着,我也在巡视学生练习,没有发现这一点“错误”。在学生回报的时候,恰巧这位学生也出现和我一样的错误,把85÷20≈看成了85÷30≈。回报结果是:85÷30≈3
针对这一问题,我立马调转枪头顺势而问:“他错了吗?错在哪里?”学生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他把20写成30了”,但没有关注到85÷30≈3的得数是否有错,这时我就接着问:“那这位同学的得数有没有出错呢?”学生们一下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就有很多手举起来,我请一位女同学回答,她说:“85÷30≈3得数没有错,他把85看成是90,那么90÷30=3,所以85除以30就约等于3。”其他学生也用点头或者说“是的”肯定了这位女同学的说法。
接下来我立刻就问:“那85除以20约等于几?”学生们同时回答:“4”。
在这个环节中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既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两个算式:85÷20≈和85÷30≈3。那么我就请学生仔细观察下,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我们把被除数的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时,不光要看这个数的本身,有时也要关注除数是几十。这一环节经过讨论,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的印象。
(二)教学例1(2)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学生列式:120÷30=4
2.结合刚才的估算经验,估算:122÷30≈
3.在上面的两个估算的基础上,追加了以下几个估算练习
(
这个教学环节原本没有预设的,而在之前的估算的基础上,我就加了这两题,目的是想深化整十数除几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通过学生们给出的答案:125
从之后的学生课堂巩固练习和课后练习的正确率来看,学生在这一节课上所掌握的知识比以往都好。这时,面对眼前的学生,有了一些不曾有过的深刻体会与启示。
【启示】:
一、教学预设要随着课堂实际改变。
课程改革至今,本人更多关注的是“课堂实效性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就如上诉例子中情况,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状态,作为教师也会出错,更何况是学生总是会出错这样的“应该状态”呢?另外,课堂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导致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有点“错误”或者说不完美,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它也会给我们教学更多的完美。
二、教学生成要随着学生实际改变。
我们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生成也要跟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有时学生的生成是漫无目的的,也可以说是与教学设计是不相符的,但我们也要学会利用和处理这些生成为教学所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研究学生的实际现状、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设多种可能,这样的预设才富有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淳安县安阳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