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从玛多到玉树玉树印象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六盘散人图片 |
分类: 【光影随行】 |
3.玛多县扎凌湖乡黄河谷地,距黄河源“两湖一碑”还有60多公里。这里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天空阴晴不定,时有雪花飘落,前进的道路也已由柏油变为砾石坑洼。据附近务工的河北朋友讲,路上砾石巨大而锋锐,每次进出都有割破轮胎之事。被高反折磨得灰头土脸的同伴,个个面露怯惧之色……
4.巴颜喀拉山垭口,海拔4824米。到这里已是20时12分,一臂担江河的巴颜喀拉山已是漆黑一片。
5.玉树新貌--被“4·14”大地震毁坏的玉树城区,经过六年重建,已经焕然一新。远处山巅是有名的结古寺。
6.位于格萨尔广场的“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展览馆”,一体是康巴藏区玛尼墙的造型风格。
7.街上购物的女性僧侣——觉姆。
8.
广场中央雄伟的格萨尔王雕像。
9.
悠然漫步的老者。
10.
位于城郊新寨村的嘉那嘛呢石经城。嘛呢石堆(塔后白色部分)长283米,宽74米,高2.5米,四周转经堂、佛堂、佛塔环绕。据说堆积的玛尼石块达20多亿,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用文字堆砌的石山。
11.
围绕玛尼石堆转经祈福的藏族老人。
12.
石堆上色彩斑斓的玛尼石刻。
13.
虔诚转经的藏族阿妈。
14.
石经城外转经者。
15.路边休息的转经者。从所戴念珠、配饰的精致和丰富,就可看出康巴风情的特点来。
16.
玉树是藏族康巴文化发祥地之一,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等因素制约,康巴藏人自古受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云南多民族文化影响,服装配饰、生活习惯、风俗礼仪较其他藏区自成一格。
17.
服饰近乎于僧侣的转经者。
18.康巴多美女俊男,从几位转经老哥的神色里是不是可以看出康巴汉子的豪放粗犷呢?
19.轮椅上的转经者。
20.
转经人流中的藏族妇女。
21.
藏区自古有三域之说,即“卫藏法域、安多马域、康巴人域”,通俗讲就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卫藏(又分前、后藏)主要指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安多藏区主要指西藏那曲、青海中北部、甘南、川北(阿坝)一带,康巴藏区主要指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四个藏族自治州。
27.
时近中午,转经的人流还是络绎不绝。天空开始放晴,同伴们该上路了。
28.
矗立于通天河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掌形碑。右图碑后为新旧两座通天河大桥,下为G214,上为新建的共玉高速。
29. 通天河支流歇武曲畔村头牧场。
30.称多县歇武镇,灾后重建的崭新街道。由此向东,就是四川石渠县。
31.
水草肥美的河谷牧场。
32.
随着海拔升高,牧群规模越来越大。
33.
新修的青海省道308,自山下蜿蜒而来。
34.青海玉树与四川石渠的交界——巴颜喀拉山东南支脉安巴拉山,垭口海拔4700米,高反感觉又上来了。
35.
登高回望,玉树已在群山外,但愿还有机会再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