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2014-09-26 12:55:00)
标签:

六盘散人摄影

乾陵

麦收

自驾游

旅游

分类: 【光影随行】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渭河北岸的辽阔原野。

 

 ■【乾陵道上麦收忙】(共22图)

    摄影:六盘散人

    地点:陕西·乾县

    时间:2014年6月8日

 

6月再去西安,见渭北旱原金浪滚滚,热气腾腾,麦收次第开镰,便弃高速而就国道,一路徜徉一路观光。行至乾县,索性折入乾陵旅游环线,绕梁山双乳峰转了一圈。登高望远,领略三秦大地的丰饶,感受金风徐来的惬意,好不快活自在。然而遗憾的是,四野之内只见零星几台联合收割机轰隆蠕动,却不见农民镰刀飞舞、挥汗收割的生动场景,联想到陕西摄影家候登科、胡武功的“麦客”系列,想到父亲年轻时也曾来此赶麦场作麦客,不禁心生感慨。看来关中腹地传统农业文明的书页已经翻过,“数百年如候鸟一般飞越关山,转战八百里秦川的麦客大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乾陵位于西安西北85公里、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唐光宗元年(公元684年)动工,历23年建成。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2、进出乾陵的道路已经变成临时打麦场。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3、渭北旱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盛产冬小麦,是陕西的大粮仓。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4、黄巢沟,位于梁山主峰西侧,为唐朝末年黄巢乱军盗掘乾陵时留下的。据说,黄巢乱军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作罢。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节度使温韬率军发掘了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得以幸免。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5 乾陵以西的丘陵山地。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6、梁山北峰。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7、梁山南侧两峰较低,东西对峙,形似双乳,故名“双乳峰”(从这里看上去不是太明显哈),为乾陵之天然门户。整个山势,远远望去宛若一位头枕梁山,脚蹬渭河,仰卧于天地之间的睡美人(从福银高速路过,由东向西看效果更明显)。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8、乾陵以南的沃野。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9、在土地紧缺的关中地区,柏油马路是最现成的打碾场所。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0、丰收的原野。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1、与农人擦肩而过的景区观光车。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2、放眼塬台之上,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3、麦收正酣之时,农民们自发组合成小团体,相互帮助,共同打碾收获。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4、机器收割实现了秸秆还田和颗粒运输一次完成,收获之后的田野里已经没有麦垛、麦捆的影子了。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5、大机器生产淘汰了“麦客”也解放了农民,人们要做的只是把收获来的颗粒清理装运回家便是。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6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7、扬掠的场景还保持了传统方式--木锨、扫帚的组合。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8、簸箕的使用现在见到的也已很少了。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19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20、健康热情的“农家乐”老大爷。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21、年过七旬的老人家还是家里使筛子的一把好手。


 

#一城一夏#乾陵道上麦收忙 △ 22、俯瞰乾县县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