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2010-05-20 15:24:07)
标签:

陶瓷

安口窑

陇上窑

798

陇东行

分类: 【光影随行】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瓷坛垒为基,瓦缸摞成墙,是安口窑旧窑场民居最为显著的风景。

 

■【摄影:六盘散人  地点:甘肃省华亭县安口镇  时间:2010年5月1日  器材:EOC40D EF17-40F4 EF70-200F4/IS  共40图】

 

    在甘肃省华亭县东部的陇山深处,有一座千年古镇,旧称安口窑,今名安口镇,是甘肃四大古镇之一。历史上,这里陶土、坩坭、煤炭资源丰富,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安口窑”之名即由此而来。记得小时候,生产队组织社员去安口窑拉瓷货,安口窑瓷货虽质粗胎厚,但廉价耐用,深受乡亲们欢迎,每每牛拉驴驮弄回一批粗瓷大缸,几天之内就会被挑拣一空。那时农家日月穷苦,但再穷苦的家儿也缺不了安口窑的粗缸海碗、坛坛罐罐。如我这一代的农家子,无不是自小就从安口窑的缸盆碗罐间品尝了日月过活的沉重滋味。所以,走进安口窑,总免不了有几份寻根的意味。

    追溯安口窑的陶瓷烧造史,可谓沧海桑田,几度兴衰,令人感叹。据史料记载,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至明代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实现了技术上质的飞跃,从而携“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达到鼎盛期。明清时以烧制黑、白陶为主,至明末清初趋于衰落。后来到晚清至民国末年的100余年间,由于战乱频仍,全国各地的瓷工艺人纷纷流落安口,不断带来新技术、新工艺,于是安口窑陶瓷业再度兴起,盛时瓷窑多达50余座,瓷工3000多人,产品90余种,年产量700多万件。解放后瓷窑收归国营,先后办起了陶瓷厂、电瓷厂,瓷工最多时达到20000人,产品远销西北各地,成为寻常百姓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改革开放后因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经营不善而再度衰落,虽经2002年停业改制等几番折腾,最终还是于几年前以彻底倒闭歇业而告结束。 

    安口窑虽然地界狭小,位置偏僻,但却是一个与陶瓷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一个产生过历史名窑——“陇上窑”的所在,一个曾经堪称“陇上瓷都”的小镇,然而现如今,竟连一块瓷片也不能生产了。这不仅对于下岗失业的数千陶瓷工,既便对于我辈稍有一点安口窑情结的外人而言,也实在是一个不愿看到的结局。

    怀着对安口窑陶瓷业的忧患与不平,举步来到小镇北侧汭河对岸那片解放初期的旧瓷场。看到昔日轰轰烈烈的烧造之地,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座形似废墟的陈旧村落,爬跨在陡峭的山坡上,呈现出一派破败萧条的荒废气象。只有高高垒砌于墙头檐角的残缸废罐,巍然林立,恰似一张张着了釉彩的名片,在向人们表白这里曾是一处规模不小的瓷作之场。我久久地徘徊在那些缸罐垒砌的墙角檐下,记录所见情形,体察古之瓷工辛劳烧造与今之后人垒砌屋墙的不同心境,深味于人类器用文化的兴衰断续与沧桑流变。不禁测想,陶瓷之于中国,亦如陶瓷之于安口。陶瓷既能与中国同名而同在,安口窑就一定会有三度兴盛的时候。但愿目前的歇业倒闭并非最后的结局,而是走向更高一级的兴盛的开始!

    然而感官告诉我,眼下的安口窑的确已经变成了一个陶瓷的废墟,曾经的“陇上瓷都”已然陨落了。在游走于这片废墟般村落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位曾经的陶瓷厂工人。据他们讲,这里其实并不是农村,而是陶瓷厂的家属院。这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集中建厂后,工人们自己动手在废弃的旧窑场基础上翻修改建的,有一小部分仍然沿用着原来的旧厂房。现如今陶瓷厂倒闭,更使他们中大部分人彻底沦落为不堪回首又茫然无路的闲人。安口窑陶瓷业在新时期的急剧衰败,由此可见一斑。看来,这片废墟般的村落进而演变为真正的废墟,业已成为必然。那就让它速朽吧!因为只有速朽才有可能速生。

    行走于这样的废墟,记录这残存的“风景”,视觉与心灵无时无刻不受到强烈地冲击。这使我不由得联想到名噪京城的“798”艺术区,那些因过度使用而豁然呈现、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的有关陶瓷的另类形态,及其传达的近乎于怪诞暧昧的意味,难道不正是先锋艺术所要追求的表达么?真诚的希望,这些出自安口窑的生存艺术,能够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看到、所思考。此记。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2、随处可见粗瓷大缸垒成的院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3、垒摞院墙的瓷缸里往往需要装满砖块以增加分量。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4、将瓷缸镶入墙体之内是较为牢靠的使用方式。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5、如此构筑的院落边角,自是固若城堡。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6、这般情境颇有北京“798”拍摄艺术雕塑的风味。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7、用瓷器加固的屋基,防潮承重的能力更强。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8、这节水管算是真正派对了用场。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9、废弃的残陶破瓷是固坡护土的好材料。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0、窑场民居一隅。近处坩埚瓷罐围出的是露天茅厕,左上是昔日窑场凉晒陶瓷的圈棚。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1、窑场民居一隅。左下是一处半封闭的厕所。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2、山崖上陈旧的房舍凝重兀立,与枯木残瓷为伴。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3、陶瓷水管竖起的篱笆墙,与六十大庆时天安门广场摆放的“民族团结柱”颇为形似。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4、瓷物拥堵的柴门边传来几声犬吠,这是一处极富田园情调的窑场之家。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15、这是一位中年陶瓷工人的家,院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缸水盆。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16、简陋的小院一角,这间房子便是旧窑场的遗物。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7、上房内阴冷潮湿,正堂家具陈旧,陈设简陋。这家父子两代都是瓷工,父亲已去世,主人四十多岁,失业闲居,仅靠一点菲薄的养老金供子女上学。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18、场院里露天茅厕的矮墙。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19、残罐扣成行,是陶瓷工下班回来就座纳凉的地方。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20、陶瓷工养的小狗狗,见到生人就夹着尾巴逃跑了。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21、这一处形似炮楼的,是当时遇见最为气魄的茅厕。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22、远处的山坡上是已经废弃了的旧窑场。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23、这里似乎仍有人居住,但好长时间并没有看到人影。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24、墙头上烧制杯盘碗碟用过的坩埚瓷母。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25、屋檐角碾细陶土、粘土用过的小碾子。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26、坩埚瓷母垒筑的房基里竟生出了丛丛新绿。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27、门口闲置的粗瓷大缸。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28、瓷罐摞成的墙角摆放着砂锅的花盆,可惜花儿已经枯死了。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29、坐在场院边做针线的老大妈。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30、站在远处看我们拍照的小女孩。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31、进村、出村两次遇到的出门赶集的失业陶瓷工。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32、背着孩子回家探亲的陶瓷工后人。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33、女孩面对瓷缸支撑的房屋指指点点,看来在下下一代人的眼里,这片窑场已经变成了一个神秘的童话。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34、在即将离开的路口,我们决定拜访几位更有年纪的陶瓷工人。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35、这是我们寻访的第一人,名叫吴生海,82岁,有心脏病,解放前就在窑场做工,以干做碗装窑等小活粗活为主,解放后接着干,直到1990年退休。提起做陶瓷工的日子,老人长叹一声:“臭陶瓷工人一钱不值啊!”之后便双眉紧锁,形同梦魇,不愿再说一句话。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36、老人的儿子将我们送出门外,一脸歉意。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

37、回到刚才的路口,竟意外遇到了这位七旬老人,他曾做过国营安口陶瓷厂的技术员和推销员。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38、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对于安口陶瓷厂的前世今生心怀一本底帐,谈起来可谓滔滔不绝。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39、说到厂子卖给私人老板后便彻底倒闭一节,老人神情激动,泪光闪闪。


 

【纪实长卷】安口窑,“陇上瓷都”的残存风景40、老人边谈边陪我们走过汭河,绵绵情愫犹如小河之水奔流不息。

 

 
你认为我国陶瓷业目前的水平怎么样?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0-05-23 08:00    截止时间:2010-07-23 08: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