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001kWaubgy6HR037F3A3a&690
诗歌写作就是寻找汉语的高贵
第八届天问诗歌艺术节大理举行,50余位诗人联名签署《中国诗人节(端午)宣言》
本报大理讯
历时五天的“第八届天问诗歌艺术节”日前在大理举行,中国诗坛50余位诗人、诗评家与会。本届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元,共举办了雷平阳作品研讨会,野夫、周云蓬诗歌朗诵音乐会,严力、臧棣、陈东东、庞培诗歌朗诵音乐会,李亚伟、雷平阳诗歌朗诵音乐会,宋琳、莫非、车前子、路也诗歌朗诵音乐会;蓝蓝、赵野、潘维、桑克诗歌朗诵音乐会,“天问诗人奖”颁奖典礼暨“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朗诵会,以及默默观念摄影展等九场活动。
在3月23日上午举办的雷平阳作品研讨会上,与会诗人、诗评家充分评价了雷平阳的诗歌创作,认为他的诗是地方性和世界性、农耕经验和现代经验的融合,其诗歌里的悲悯情怀是和苦难夹杂在一起的,并没有抽离自己;他诗歌中对草木的感情,体现了谦虚的品格——在对诗歌技巧做了很多探索之后,现代诗歌很需要这些品质。作家野夫说:“诗歌写作就是寻找汉语的高贵,多么名满天下的诗人,面对时代都是微不足道的,对现实的伤和痛,我们都无可奈何。”导演李杨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或少了诗性,这个国家的文化如何发展就很可疑。雷平阳诗歌里渗透了深厚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感情。诗写飘了容易,堆砌也挺容易,但是真正扎根于我们文化和土地的诗,不是谁都能写的。诗要飞到天上,但诗人一定是站在地下。”
雷平阳以这么几个字总结他和云南之间的关系:恶狠狠的爱。他说他在云南走来走去,感受到轰卷而来的城市化进程。树和野草才是大地最初的主人,但是现在高速公路抵达了,大坝、电站竖起了,母亲河消失了,有神巫的那片旷野不见了……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脆弱,但是如果连愤怒和呐喊的勇气也没有了的话,那才是时代的悲哀。这是一个诗人的忧虑。
本届诗会“天问诗人奖”授予云南诗人雷平阳。在最后一天举行的闭幕式上,艺术节发起人潘洗尘宣读了与会诗人、艺术家联名签署的《中国诗人节(端午)宣言》。宣言全文如下:
中国诗人节(端午)宣言
1939年夏,老舍等人公议以每年端午日为诗人节,1941年端午,第一届诗人节举行。老舍、郭沫若、闻一多、郁达夫、胡风等53人联名签署了《诗人节宣言》。
2014年春,在大理举行的第八届“天问诗歌艺术节”上,与会的50余位诗人和艺术家倡议恢复诗人节,并联名签署了《中国诗人节(端午)宣言》:
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既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也是对诗歌传统的建构,更是对诗意在现实人生中重要性的确认。
2.语言通过诗歌复活,诗歌通过语言培育文明,诗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捍卫母语的尊严。
3.诗人节旨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唤起对自然的尊重,恢复对天地的敬畏。
4.人人皆诗人,诗人节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节日。
5.诗人在端午节不放假,用文字包粽子。
2014年3月25日
第八届天问诗歌艺术节由《读诗》编辑部与大理州文联、大理学院文学院、大理电视台、北京天画画天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