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界也有王林

(2013-08-11 06:15:54)
    在中国,由于国情所致,所以王林的出现绝不是孤立或偶然的现象。其实,王林们早已遍布各行各业。
    近些年,出于一个编辑的职业习惯,我一直关注并跟踪着国内一些知名或不甚知名的诗人们的写作,在非常广泛的阅读体验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些我曾抱有非常大的阅读期待的诗人,我只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读到了某种“姿态”——写作的“姿态”,而不是强大的文本本身。
    在我看来,写作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对于一个优秀的诗人来讲,绝对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而一些人之所以堕入“姿态性写作”的陷阱,完全是由于过分依赖写作的自觉性并从而“自觉过度”所造成的恶果。
    比如,一些坚持所谓的“外向型写作”的汉语诗人,虽然盲目地总是自认为是在写一种更能被外国人所接受或理解的“诗歌”,但除了个别的所谓的“汉学家”外,在事实上更加挑剔和更加刚愎自用的西方,果真就能找到更多的知音吗?答案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所谓的不伦不类的“外向型诗歌”,不论是注明写于斯德哥尔摩还是旧金山,其实都最终无法逃脱一个命运,那就是离伟大的“诺贝尔”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
    再比如,在一个技术主义盛行或泛滥的时代,高明的炫技者们总是会得到一些掌声的。但再高明的技术到头来也只能是技术,而不是诗歌本身。手段和目的的倒置,通向的一定是绝路。更何况大多数炫技者炫得也仅仅只是某种“雕虫小技”,往往一着不慎就会破绽百出,结果是即骗不了内行,也骗不了外行。
    也有个别不无“自知之明”者,他们深知自己早已江郎才尽再也无法靠在诗歌文本中装神弄鬼去保住“名头”或江湖地位,于是就只好慌不择路四处去高屋建瓴空对空地指点江山。
    当然,还有更不着边际者,甚至自大到认为一个偌大的诗歌中国,就只有自己一个或几个诗人了。令人真得也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凡此种种,如果是发生在一个初出茅庐者的身上,也许远不足为虑。但这样的写作心态、姿态和形态,频繁地出现在一些已有几十年写作经验的老手身上,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格外的重视和高度地警惕了。
    如今,靠雕虫小技的魔术“空盘来蛇”攫取气功大师名分的王林已现出原形。虽然我们谁都不想做另一种意义上的投机分子司马南或方舟子,但我们必须得承认:
    诗歌界也有王林,而且还恐怕不止一个两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