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的空间魅力

(2012-03-27 19:14:30)
分类: 诗歌批评

    汉语的空间有多大?像我这样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又在汉语诗歌领域游弋了整整30年的人,别谈汉语能力,就算汉字本身,也有很多还写不出也认不来。
    每当我看到自己语义丰富的名字,变成“pan  xichen”等几个直挺挺的音阶,我都会对我的母语油然而生敬意。尽管我的外语能力为零因而不具备判断其他语种优劣的资格,但至少我们是不是可以肯定地说,还很少能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汉语这样,语意不仅仅是从词开始,而是从字、从组字的每一个偏旁部首就开始了。而且,每一个汉字本身,还都兼具着或艺术(绘画与书法)的、或历史的、或哲学的甚或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属性。
    很久以来,出于对汉语的迷恋(或自恋),我都对中国的诗歌,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在相当大的空间内深怀自信。在汉语世界里,相比小说等其他文体,诗歌对语言难度的要求是极强的,古典诗歌在这方面表现的更明显,所以在中国的古代,只有诗人才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而在我看来,汉语诗歌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提升了汉语的难度和活力,这是一项何等神奇的工作?它几乎是超文学的、超艺术的。所以,把诗歌仅仅是作为文学的一个分类是非常荒谬的!
    而相比于其他语种,汉语的巨大空间,无疑为汉语诗歌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所以,我从来不怀疑一首上乘的英语诗歌,通过翻译可以转化为具有相同质地的德语诗歌,抑或是汉语诗歌,但我永远无法相信,一首好的汉语诗歌,也可以通过翻译转化成具有相同质地的英语诗歌或德语诗歌,注意我这里讲的是相同质地——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空间不对称造成的。试想,“独钓寒江雪”五个汉字所传递的丰富的意象和境象,尤其是一个“钓”字的独特诗意,如何转译?而“独钓寒江雪”的千古魅力,还在于它仅仅只用了简短的五个汉字,即便是你再用其它十个或二十个汉字来表达相同的境象,恐怕其魅力也会大打折扣的,更不用说转译成其他语种了。应该说,中国的古代诗歌是绝对不可能转译的,连转译成现代汉语都不可以,因为中国的古典诗歌,一旦离开了其特有的格律和韵律,其特有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甚至也就不能再称其为诗歌了。
    现代汉语诗歌虽然没有古代汉语诗歌那么多只存在于自己语言内部的“清规戒律”,但汉语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质,如在词之前,字所具有的隐喻性或象征性,有时会使一个词变得非常的飘忽不定,很多好的汉语诗人,正是借助了汉语的这一特性,给自己的诗歌插上了多重的翅膀,如果转译,能够抵达词,可以抵达字吗?
    这不是一篇研究汉语或汉字的文章,甚至也不是一篇研究汉语诗歌的文章。我只是想阐明一个简单的个人化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诗歌是一门只存在于自己语言体系里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汉语诗歌。翻译一旦介入,被改变的将不仅仅是语言,势必还有诗歌本身。
    如果还有哪个诗人把自己被转译成其他文字的诗歌还完完全全当成自己的作品,就几乎是可笑的。至少,那已经有一半应该是译者的了,尤其是汉语诗歌,一旦被转译成其他语种,由于语言空间的不对应,其被“改变”的程度可能还会更大,不同的是如果遇到一个好的译者,那可能还是诗,或是更好的诗,如果遇到一个糟糕的译者,那完全有可能就不再是诗了。
    所以,作为一个汉语诗人,首先应该庆幸的是,能有一个给了我们那么广阔甚或是未知空间的母语,而不是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