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星年度诗人奖·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三则)

(2010-05-14 23:17:18)
分类: 资讯/图片/音画

                     “2009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举行颁奖典礼

 

   “2009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隆重举行。路也和人邻荣获“2009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易翔荣获“2009中国·星星年度新人奖”
    在颁奖典礼上,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宣读了三位获奖诗人的获奖词,著名诗人李亚伟、潘洗尘和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依次为三位获奖诗人易翔、路也、人邻颁发了获奖证书、奖杯和奖金。在颁奖过程中,三位获奖诗人还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并由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同学分别朗诵了获奖诗人的作品。最后,“2009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颁奖典礼在《中文系》《祖国之恋》《这里是四川,这里是中国》的朗诵声中结束。

 

                         文学报》:在校园里驾起诗歌的桥梁
                    

    文学报成都讯(记者金莹):  7月27日,由《星星》诗刊和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在四川省成都开营。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汝伦,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龚学敏、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唐志成等出席开营仪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17名年轻诗人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参观了杜甫草堂、都江堰等景点,并开展诗歌讲座、诗歌诵读等活动。
    据悉,这已是《星星》诗刊举办的第三届诗歌夏令营。自创办以来,诗歌夏令营已聚集了一批中国高校爱好诗歌的年轻人,参加过前两届活动的一些年轻诗人也已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夏令营对年轻诗歌写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扶持校园诗人和繁荣校园诗歌,为未来诗坛储备并选拔后备力量,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本次从两百多位报名者中选拔出来的17位校园诗人,基本出生于1985年至1990年之间,可说是中国诗歌的最新鲜力量。
 
                              “校园诗歌是新诗革命的发动机和引擎”


    夏令营期间,作为上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风头人物的诗人李亚伟和潘洗尘,在都江堰与营员进行了交流。
    提起当年那段不可复制的校园诗歌热潮,潘洗尘仍然十分唏嘘。在他看来,校园诗歌可说是当年新诗革命的发动机和引擎:“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中,有相当活跃的一批诗人聚集在校园里。在当时,诗歌写作还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写诗的人会被旁人看作异类。但大学校园里还是有上万个诗社,上千种地下的诗歌刊物,还是有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大学生写诗。”他在大学时期主编的《大学生诗坛》,没有任何发售渠道,就靠全国各地高校学生自发的订阅,一份一份地通过邮局寄送,但每期都要发2万多册。“80年代的校园诗歌活动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作了组织上理论上的准备,如果打个比方,就相当于中共的长征。”潘洗尘表示。而那批在风起云涌的校园诗歌运动中崭露头角的诗人们,如今大多已成为诗坛的中坚力量。
    但这样的风光在今天的校园诗人们看来已经如果传说。来自河南工业大学的褚平川忍不住说起自己无法寻到同路人的苦恼:“刚开始写诗歌,我感到很孤独,就想寻找一个同样写诗的人。但我走遍了学校所有的论坛,去
了学校的文学社,就是没有人写诗歌。”为了寻找同伴,他各个论坛发帖,自己办了份报纸,但三年下来,他还是没有在学校找到另外一个写诗歌的人。“河南全部高校里写诗大学生我几乎都认识,总数不会超过30人。我很想和别人讨论,写出诗歌想去和别人交流,但就是找不到这样的人。”这个孤独的校园诗人有些失落。在他看来,自己所看到的情况或许是全国数千所普通高校的普遍状况。
    相对于理工科院校诗歌的萧条,北大、复旦等老牌综合大学因为拥有五四文学社,复旦诗社等传统文学社团,有倡导校园诗歌写作“未名诗歌奖”等奖项的设立,诗歌写作者们的交流会频繁一些。但作为复旦诗社的第31任社长,营员徐萧也透露,复旦诗社也曾有过全社团只剩一个人的尴尬状况。近几年来,因为有“80后”诗人肖水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几个诗人的共同努力,包括“在南方”诗歌奖的设立,复旦诗社的活动才逐渐恢复起来。
    如何在诗歌和学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这些校园诗歌写作者们在考虑的问题。17位80后、90后的校园诗人大多非科班出生,他们分别来自医学、历史、外语、地理等各个专业。海南大学的张波就感慨,“写诗歌要安静。但是,在当下的大学中,我们会面临各种选择,选择一首诗,还是一等奖学金?写作要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放弃其它所有来写一首诗歌,这样做值不值得。这都让我们很挣扎。”
    而夏令营的相聚让这些苦闷的校园诗人有了倾诉之地,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打成一片,说诗歌,说生活,惺惺相吸,或者说,同病相怜。“我们内心其实很渴望与来自另一片天空的诗者把酒言欢、踏歌高吟,却太少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受诗与他人。我们只能作为一个个苟延的诗歌创作个体,在自我的世界里挣扎与追寻。这样的相聚让寂寞的内心感受到,在诗歌追求道路上,我们仍有同路人。”来自四川大学的高佳嘉这样表达自己参加夏令营的心情。
    聚会的意义当然不仅如此。作为夏令营的主办方,《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当然会比这些学生看得更远更深:“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校际交流十分频繁,在促进校园诗歌的发展上起了很大作用。而现在中国大学的诗歌,缺乏的是校际的交流,每个大学生出一窝仔,各不相干。让各所大学之间,而不是单单是一个大学内部,形成互动,就是我们举办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初衷。来自全国的校园诗人,今年一拨,明年一拨,不是夏令营结束后就各奔东西,他们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沟通,形成校际与校际的交流。”


                                    “一定要摈弃复制和模仿”


    在与这些年轻的校园诗人交流时,梁平和潘洗尘不约而同地对当下诗歌写作现状表示担忧。作为北大“未名诗歌奖”的评委,梁平发现很多学生的诗歌作品“像得一塌糊涂”:“很多诗歌‘很臧棣’,‘很胡续冬’,但是,80年代的诗人,都是写各具个性的作品,一本诗选中,隐去各人的名字,照样分辨得出来哪一首是北岛,哪一首是舒婷写的,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而潘洗尘也担任各种诗歌奖项的评委也有同感,“最近20年可说是诗歌复制的时代。那些年轻的诗人,每个人从技术上都已经无可挑剔,但就是看不到谁有鲜明的个人气息。这可能是当下年轻诗歌写作者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经验的类同,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经历的童年大部分千篇一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众多的年轻诗人面目模糊,无法脱颖而出。“北岛、舒婷,包括第三代诗人,他们都是二十几岁就已经在中国诗坛上有了一定位置,相当于现在87、88年出生的孩子,但80后诗人中,真正能够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却非常少。”潘洗尘表示。
    为此,梁平也告诫这些正在成长中的校园诗人:“你们一定要摈弃复制和模仿。无论是面对你们的老师,还是面对诗歌领袖,不要复制,不要近亲繁殖。各个大学的人汇聚在一起,要写出各自的特点和特性来。”

 

                        文艺报》:诗歌传统需要年轻一代来传承
                                              
   文艺报成都讯(记者武翩翩):繁荣当代诗歌创作,既需要理论的探索,也需要有效的组织活动。就在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上诗人和评论家为诗歌发展积极献计献策的同时,一次洋溢着青春热情诗歌活动也在四川展开。
  在当下的诗坛,校园诗人是一个相对孤独与沉寂的群体。在世人“诗歌是否已经远离的年轻一代”的疑问中,校园诗人如“星星之火”,在各个高校中涌现与成长。在由星星诗刊社和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主办的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上,二十几位年轻的诗人一起探讨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倾诉他们的创作困惑,也展示出令人感动的责任感。
  
                            让年轻诗人增加校际间的交流


  7月27日的成都艳阳高照,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诗人却在这天为蓉城增添一丝清凉的诗意。当海南大学的张波从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吕汝伦手中接过一面蓝色的旗帜,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就此开营。
  据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介绍,夏令营迄今已经办到第三届,可以说是成果丰硕。每届夏令营的大学生诗人都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将年轻的诗歌理想融入其中。《星星》诗刊也用很大篇幅向读者展示和推荐了历届的出色作品,在全国高校的诗歌爱好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前两届的参与者中,已有一部分人创作日臻成熟,得到了诗坛的瞩目和认可。
  比起上两届大学生诗人,这届参与者整体上更为年轻。他们大都在1985年后出生,还有“90后”参与其中。梁平说,这十几位年轻诗人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全国十几所高校,都是《星星》诗刊编辑部从千余件投稿作品中遴选出的佼佼者。他们的创作基本代表了当下大学生诗歌的较高水准,展现了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
  为什么要为如此年轻的大学生诗人举办夏令营?梁平回答,几千年的诗歌传统需要当代大学生来传承,需要每位大学生诗人担负起责任。当下的大学生诗人大都局限于校内文学社团这样的“小圈子”,长此以往,大家的创作风格容易趋同,视野也不够开阔。我们举办夏令营,一个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年轻诗人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并把这样的交流经验带回校园。我们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每个人在诗歌中享受快乐。
  
                            在孤独中“坚守自我”


  夏令营期间的交流会上,大学生诗人与梁平、潘洗尘、李亚伟、龚学敏等诗人促膝谈心,交流写诗体会,评点诗坛现状。而当大家谈及自己的创作心路,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四川大学的高佳嘉谈到,平时和同龄人说起自己写诗,总会有点难为情和不自在。如今的诗人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那样风光,诗歌也不像那个时期那么备受瞩目。这点,大家身处象牙塔之中也都能感受到。
  河南工业大学的褚平川同样有这种“孤掌难鸣”的体会。他说,自己时常在学校论坛上找写诗的“同道中人”,却一直没有人响应,讨论诗歌的氛围基本没有。这也是当下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工业院校的普遍情况。
  曾担任复旦诗社社长的徐萧也认为,尽管一些大学文学社对校园诗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就全国来说,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情况不是很好。他说,当代大学生诗歌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有时“身在此山中”的大学生诗人并不能识得整体的面目。但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些关键词,如“开放的压抑”、“急躁的繁荣”等等。就诗歌在校园的状况来说,我们很难用乐观来形容。
  广西民族大学的苏丹由此提出“坚守自我”的创作理念。她说,对于诗歌,我觉得用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句话来说明:“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我一直把诗歌当成生命个体内在修为的事情。对诗歌的探索,就是对自我思想、精神、文学素养的探索提升过程。所以,每个人在诗歌的王国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面对当下浮躁的诗风,更要清醒地把持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针对大家的观点,梁平、潘洗尘谈到,中国新诗近百年来的确有所谓的巅峰时期,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生新诗起到了革命发动机和引擎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大学校园拥有上万个诗社和上千种诗歌刊物,也形成了鲜活的诗人群体。没有他们的参与,朦胧诗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和影响。现在看来,那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随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诗歌回到了它本应的位置,成了文化“蛋糕”中的一块。这对需要远离喧嚣的诗歌创作而言,反而可以说是变得正常了。希望大家关注于诗歌写作本身,并不必过分消极。
  
                      诗歌写作进入了“复制时代”?


  北京大学的张慧君说自己十分幸运,在她们学校的五四文学社里,喜欢诗词的同龄人每周都会聚到一起,与诗人交流,切磋写作经验,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她提出一个问题,即大学生的诗歌写作普遍偏向于个人化体验,而尝试大题材又容易写空,那么诗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否需要模仿,等到技巧成熟时再展现灵性?
  在座的几位诗人都对“模仿”这一入门途径明确表示否定。他们指出,“木匠会劈木柴,但会劈木柴不代表就是木匠”,当下网络上动辄可见铺天盖地的诗歌,很难辨别哪些人会“劈木柴”,哪些人会“做家具”,更看不出哪些人能成为“鲁班”。诗歌是一门手艺,自古都有它的门槛。自从网络兴起,诗歌的门槛没了,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诗人。这样的环境里,盲目模仿十分不利于自己创作水平提升。
  诗人们还提到,诗歌写作已然进入了“复制时代”。现在很多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技术相当扎实纯熟,但作品缺少个人气息,甚至“像得一塌糊涂”。举一个例子,顾城和舒婷的作品风格明显,把他们的诗混在一起隐去名字,读者照样容易分辨。而把当代很多诗人作品掩上名字,就很难看出作品的主人是哪位了。大家表面上都在写个人的生活,但其实如今连个人生活都是千篇一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他们希望同学们在创作中摒弃模仿,潜下心来磨练技艺、积累生活经验,同时不要局限在“小世界”里,年轻诗人之间多做交流。“别的不说,只要你们在这次夏令营中能成为朋友,将来还能保持联系,一起谈诗论诗,我们就心满意足。”
  大学生们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大家表示,当下是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但我们始终相信心灵深处需要诗歌的抚慰。校园诗人已经成为诗坛不可或缺的风景,我们将为此做出更大的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