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里走出的诗人》朗诵会在京举行

分类: 资讯/图片/音画 |
由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星星》诗歌理论半月刊编辑部和朝阳区文化馆共同主办的《从校园里走出的诗人》朗诵会22日晚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隆重举行。此前,《诗歌EMS》周刊还为本次朗诵会还专门出版了特刊,集中刊发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王小妮、张曙光、王家新、韩东、柏桦、周伦佑、张枣、宋琳、海子、翟永明、李亚伟、简宁、于坚、陈东东、苏历铭、西川、潘洗尘、臧棣、树才、雷平阳、蓝蓝、伊沙、桑克、陈先发的作品。
中国校园诗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当年受到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卞之琳等先生支持的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穆旦、袁可嘉、郑敏、杜运燮等为代表的大学生诗人们,他们为新诗适应新的时代所作出的创造性调节,为中国新诗向着世界现代诗歌的推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中国校园诗歌高潮的真正出现,无疑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那时,在全国形成的以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安徽师大、北京大学、北京师大、武汉大学等校园诗人群为核心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多达上百万人,其中,有规模的大学生诗歌社团和有影响的大学生诗歌报刊均数以万计。1980年诗刊社的第一届
“ 青春诗会 ”
,邀请的全国17位顶尖的青年诗人中,就有叶延滨、高伐林、徐敬亚、王小妮、徐晓鹤、徐国静、孙武军等7位来自大学校园。
“第三代”诗歌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从而开辟了中国新诗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写作的时代。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运动,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当下被视为先锋性的写作或实验,我们都能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写作中找到他的“先驱”。比如诗歌写作中的“叙事性”和“口语”化,其实也早在八十年代初就由大学生诗人们率先作出了多样性的实践。因此,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诗歌运动,不仅不缺少可阐述的诗歌主张与富有永恒价值的诗歌特质与贡献,而且其多元写作的探索与实验,可能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都会为我们的诗歌写作实践提供某些源头性的东西。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的第一梯队,基本上是以1977至1978级为主的校园诗人们,如徐敬亚、王小妮、王家新、韩东等。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如徐敬亚、王小妮等,既于当年作为新诗潮运动核心力量的朦胧诗人们保持着同步的艺术倾向与写作姿态,同时也为以朦胧诗为内核的新诗潮运动不断地注入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的第二梯队,基本上是以1979至1983级为主的校园诗人们,如海子、于坚、西川等。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如宋琳、西川、翟永明、于坚、李亚伟、赵野、陈东东等构成了后来的“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核心。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的第三梯队,基本上是以1984至1989级为主的校园诗人们,如伊沙、蓝蓝、雷平阳等。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如蓝蓝、桑克、雷平阳、陈先发等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新诗写作的中坚力量。
朗诵会前后共分1977至1978级大学生诗人的诗歌、1979至1983级大学生诗人的诗歌、1984至1989级大学生诗人的诗歌三个单元组成。
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朗诵艺术团的朗诵艺术家们分别朗诵了王小妮、张曙光、韩东、张枣、宋琳、海子、翟永明、简宁、于坚、潘洗尘的作品;诗人西川、树才登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东师大夏雨诗社的社长及社刊《夏雨岛》的主编,著名诗人宋琳还深情地回顾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点点滴滴;朗诵会在集体朗诵蓝蓝的诗歌《野葵花》中落下帷幕。
在京的诗人、诗歌批评家林莽、刘福春、宋琳、莫非、车前子、谷禾、西川、潘洗尘、树才、朱朱、张桃州、霍俊明、孙磊、蓝野、邰筐、大卫等出席了朗诵会。
潘洗尘主持朗诵会
宋琳回顾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
树才朗诵自己的作品
西川朗诵自己的作品
首都师大诗歌研究中心朗诵艺术团集体朗诵蓝蓝的《野葵花》
朗诵会现场
出席朗诵会的诗人、诗歌批评家合影
《诗歌EMS》周刊出版特刊刊载作品目录(24人24首):
我感到了阳光
吉林大学中文系77级
王小妮
1965年
黑龙江大学中文系77级
帕斯捷尔纳克
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
有关大雁塔百
山东大学哲学系78级
韩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78级
柏
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西昌农专78级
镜中
湖南师大外语系78级
枣
落日与城墙
华东师大中文系79级
宋
日记
北京大学法律系79级
海
独白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79级
翟永明
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
西南师院中文系79级
李亚伟
小平,您好!
中国科大工程热物理系79级 简
悼迈克尔·
杰克逊
云南大学中文系80级
于
费劲的鸟儿在物质上空
上海师大中文系80级
陈东东
有鸟飞过
吉林大学经济系80级
苏历铭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北京大学英语系81级
西
盐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