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丽达尔·玛娜甫的美学诉求
标签:
文化收藏历史 |
迪丽达尔·玛娜甫的艺术观,是建立在生命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她喜欢用温馨暖色的地域性色彩语言,营造出一种原始、纯净、悠远、明丽、鲜活的情感氛围,体现对生命、时间和秩序感的价值追求,以及对自然生灵的美好向往。或者更确切地说,迪丽达尔·玛娜甫的油画艺术魅力在于心灵的单纯性,她渴望用精密的逻辑结构,呈现瑰美的想象力给读者以美感。在这种创作状态中,她执着于寻求民族性语言表达方式,试图使每一幅油画都熠熠生辉,透出个性的力量和创造的光芒。不管理解有多么的艰难,她始终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美好的美学诉求中体会艺术的真谛,用艺术创作表达着对生命的关怀与温情。http://s8/mw690/001kW7zRgy6PP3haZJt97&690
在当代写实油画领域,边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是许多画家热衷于表现的审美主题。有些画家侧重于描绘新疆的辽阔气势和边民的朴拙粗犷,成群的牛羊、遥远的地平线、少女脸上灿烂的微笑,都是主流美术中常见的绘画题材。但迪丽达尔·玛娜甫在画面中极力捕捉的,是维吾尔村民集体无意识样态,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田园牧歌气息,以及安逸的生活中透露出的喜乐与吉祥。她没有刻意描绘宏大场景,也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是在平凡琐碎的现实人事中,找寻族群记忆的切入点和参照系。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表征迪丽达·玛娜甫尔纯粹向善的自由心境,给她的油画艺术更添了一份宁静、淡然与灵气,散发着慵散而悠远的维吾尔民俗情调。http://s5/mw690/001kW7zRgy6PP3MrvRW94&690
从绘画美学而言,这种单纯的民俗性是一种很难得的文化培养基,使观者自觉自愿地皈依平淡与从容,减少世俗的欲望与莽撞。迪丽达尔·玛娜甫有极好的艺术感悟力,很早就致力于当代性表达的可能,虽然她仍在绘画概念中寻求突破。在日常生活体验中,迪丽达尔·玛娜甫仔细研究新疆的自然景象,从各种文化视角观察故乡的房屋、树林和天山。她希望自己的油画艺术创作,尽量摆脱先辈们的影响与约束,依照自己特有的精神气质,纯粹自由地去表现自己的美学理念。在这种生存心理契机之下,迪丽达尔·玛娜甫所执著追求的油画艺术,并没有单纯地再现天山南北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这里的土地和阳光,是渗透到迪丽达尔·玛娜甫血液、骨髓和灵魂里的。因此,她要集中精力描绘那些正在消失的族群文化记忆。她的油画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少女、农舍、林间空地的溪水,在画布上都转而成为某种生命的符号,透过打馕、唱歌、跳舞等维吾尔人世代延续的生存活动的表象,她鼎力呈现着一种超越风俗性和民族性的特殊使命感。http://s4/mw690/001kW7zRgy6PP43SML163&690
实际上,迪丽达尔·玛娜甫试图破译当代油画语言的密码,这也是她早期绘画面貌不断变化的内在原因。绘画语言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时代性,既是当代观念表达的本质要求,也是建立个体语言风格的基础。迪丽达尔·玛娜甫对绘画语言概念的深度审视,对族群记忆叙事方式,以及语言介质的更新需求,曾在《红苹果》、《金色童年》、《童年的快乐
》等作品中,让观者感受到浓厚民族特色的语言表现性。她用红色、橘黄色调配的紫色,以吉祥的影调来展现物质时代的维吾尔人的生存场景,从而使图像民俗性成为一种可视性的精神力量。迪丽达尔·玛娜甫油艺术的社会意义,不在于她取材于民俗性、装饰性和时代性,而是在于表现出心灵在场的族群文化印记。她始终坚持自我感受力,将维吾尔族历史的庄严感,与她孜孜不倦探索的润泽、柔和的画风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时代和家乡特色的艺术风格,希望让观者突然产生一种攫为己有的审美冲动。http://s13/mw690/001kW7zRgy6PQAqW15O3c&690
据我分析,迪丽达尔·玛娜甫对油画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是从维吾尔人的生存活动、风俗民情的基础上开始的。她逐渐把学院派写实功底加以修正转换,以适应新对象、新趣味和新感受力的审美需要,力求色彩语言单纯、明丽、强烈、典雅而又和谐,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赋予更深层次的延展与探索。在《乡村姑娘》、《巴扎》、《胡杨根》、《金色童年》等作品中,迪丽达尔·玛娜甫注意吸收地域性、原始性、民俗性与儿童艺术中的稚拙美,用夸张的色彩、造型和笔触,表现族群中最常见的服饰、表情和面孔,更贴近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与生存状态,从而有别于波普化的当代艺术。在这批族群文化意味较强的作品中,她以坚实而稳定的绘画结构,地域风情与冷暖色的配置,使每幅画都不乏审美情趣的价值与意义,呈现出这位维吾尔族女画家的才华。http://s3/mw690/001kW7zRgy6PQAGi0Yqb2&690
在新疆艺术学院,迪丽达尔·玛娜甫告诉我,她很钦佩她的父亲。她父亲曾在伊犁师范学院长期从事过美术教育。在她父亲看来,知识的真正目的、范围和职责,并不在于任何貌似有理的、令人愉悦的、充满敬畏的和让人钦慕的言论,或某些能够带来启发的论证,而是在于实践、劳动和创造,在于对人类从未揭示过的特殊事物的发现,以此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于人类生活。父亲的坎坷经历与人格魅力,使她摆脱了理想主义的血缘幻想,经过反复的美学分析,以宽泛的价值意向,推进了她的艺术探索。父亲去世后,迪丽达尔·玛娜甫很想为父亲画一幅油画,表征艺术理想是一种有教养的心灵,一种唤醒了觉性的精神,一种人道主义的启蒙辩证法。父亲给她知识和力量,让她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畅通无阻,既不听从造物主的奴役,也不对世界统治者逆来顺受。从《蓝裙少女》、《花蕊》、《万寿菊》、《归途》、《春》等作品中,可以看出迪丽达尔·玛娜甫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这是一种精神慰藉手段,熨平着她父亲和所有故乡人的心灵。http://s2/mw690/001kW7zRgy6PQBd3mbTd1&690
那天中午,共享土耳其美食时,我用不那么流利的维吾尔语对迪丽达尔·玛娜甫说,在艺术语言的背后,是另一种语言的从不熄灭的回声。从社会学而言,迪丽达尔·玛娜甫借助民族经验、记忆、历史、风俗和梦想,藉此跟学院派、新写实和玩世主义剥离。文化意识和价值判断的建立,对生命存在的深刻体认与追问,是迪丽达尔·玛娜甫艺术创新的本质所在,她以女性内在的净化、柔情、温顺、和谐、内省为审美归宿,这是她对生命意识和存在体认的必然结果。她仿佛让生命与色彩同舞,将心灵和艺术直接沟通,为的是如饥似渴地寻找生命的精神家园,让欣赏者从中能够幸获许多兴奋和慰藉。显然,迪丽达尔·玛娜甫把维吾尔人最内在的精神品质、生命理念和存在法则,作为作品抵达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理解。因此,她的作品获得了本应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美学价值。这种纯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令人敬佩的,而且将来还会由她的知识性情,慢慢赢得学术研究领域的持久关注。http://s6/mw690/001kW7zRgy6PQBrNwhvc5&690
在这种艺术背景中,迪丽达尔·玛娜甫的油画具有对真实和真诚的独到理解,她忠实于自我的真实状态,探索出一种富于内在性的、颇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中央美院深造时,迪丽达尔·玛娜甫从学院派的绘画中汲取了大量的美学营养,同时她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及心性经验融入创作中,既有学院派绘画的脉络感,又呈现出得天独厚的西域文化特征。随着对色彩语言的深度体验,迪丽达尔·玛娜甫油画艺术的范畴与形态,比从前都有了突破性延展,展示出她在民俗语言和文化观念上的双重能力。她对维吾尔族群生活环境,对大自然本身那种生生不息的状态,有着一种敏感而独特的理解。因此,她用油画来观照故乡的自然景观时,自觉地呈现出一种对生命的热情。http://s15/mw690/001kW7zRgy6PQBIFxg2be&690
在新疆油画艺术领域,迪丽达尔·玛娜甫的作品拥有深沉凝重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洋溢着一股清新、温馨、本真、灵巧、纯净的气息。她对油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社会历史和维吾尔文化的敏锐观察,对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探索,表征她生动地注解着艺术与时代的媒介关系,并通过自身丰富的生命感悟和创作经验,呼应着一种独立的具有精神体温的艺术风范。更为可贵的是,她揭示着历史转型期的时代变迁与人性因素,社会进程中蕴藏着的生机和希望,展示着维吾尔人的生存状态与传统美德。
2015年1月28日写于北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