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芭蕉下饭

(2023-08-01 08:10:59)
标签:

大公报

李丹崖

文化

芭蕉下饭

芭蕉下饭

李丹崖

蕉窗听雨,是古人热衷的一件雅事,今人亦乐此不疲。

若偏巧有座院落,本是人生赢家,偏又窗前种着芭蕉,这样,对于院主人来说,每一场雨都是恩典。

每年的端午前后,芭蕉嫩嫩的,长出来黄绿的卷筒,亦有老的,已经伸展成宽大的扇子一样形状,所谓芭蕉扇,不过如此。清代袁枚曾有“采得芭蕉作席铺”之句,足见芭蕉之大,足以供人骋怀遣意。

夏雨潇潇,殷殷勤勤,嘈嘈切切,雨打芭蕉,啪啪啪,沙啦啦,咚咚咚,噗噗噗,随着雨声的大小,各有妙响动,各有别样律动。

端午前后的后晌,天青色等烟雨,我和母亲在屋内包粽子,蜜枣馅儿、豆沙馅儿,皖北人喜食甜粽,苇叶是从河岸新访来的,吾乡,习惯上把摘来叶子称之为“访”,像是去造访一位高贵的客人。

端午是中国人的重要节日,当然不止因为屈原,在民间亦有破五毒的习俗。身上要挂香包,蚊蚋不敢靠近,故不生杂病。

粽子包到一半,窗外雨就落下来,雨势不小,顺着鱼鳞瓦倾泻而下,落在芭蕉叶上,如碎玉乍坠,粽子开煮,不多时,一屋子甜甜糯糯的苇叶和糯米的香,加上窗外扑进来的湿润的潮气,这是这个季节独有的气息。

阴雨天,总能让人味蕾大开,比如,吃上一两枚甜粽。

望着油亮的芭蕉叶,想起一次去扬州,在一家老馆子吃到了芭蕉叶蒸饭。新鲜的芭蕉叶,在开水中烫一下,准备一只土陶罐,罐底放上水和陶篦子,上面铺上一层芭蕉叶,然后是糯米和排骨,撒上些许佐料。上锅蒸,半个时辰左右,掀开瓦罐,一股清香扑鼻而至。芭蕉叶,给这份米饭注入了灵魂。

多年前,我在西双版纳,偏逢雨天,见到有当地山民做竹筒饭,两边固定的青叶也是芭蕉叶,或塞,或以草茎捆绑,蒸煮后,竹筒的香,芭蕉叶的鲜,米饭的滋味,全集于一筒,好吃到让人灵魂出窍。

蕉叶亦可佐酒,或是干脆用作酒器。

《夜航船》中,有载:东坡尝谓人曰:吾兄子明饮酒不过三蕉叶。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今亦能蕉叶饮矣。”蕉叶何其阔大,用它来载酒饮之,非一般酒量可以。苏东坡少年时望酒杯而醉,后来竟然可以蕉叶饮酒,酒入愁肠,亦入豪肠,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呐。

清代的某个癸卯年夏日,芭蕉花开了。袁枚每日晨起,都会折芭蕉花上露珠饮之,并有诗句为证:“日饮芭蕉花露鲜,采来常与雀争先。琼浆何必千年计,一滴甘时一刻仙。”芭蕉花露,晶莹的一滴一颗,品饮之,神一刻,仙半天,暑燥之下,真是令人向往。

没想到,骤雨打芭蕉,竟然打出了这么多老饕。旧诗文中,风生竹院,月上芭蕉,自是人间晴好;若逢落雨,幽窗独对芭蕉,听雨佐茗、煮酒、烹肴,都存一抹鲜活的亮色。

禁不住打油道:敢拿芭蕉下饭,自是天真绚烂,即便敞头淋雨,阴翳迅速飘散。

1060字)

《大公报》20237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落江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