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奇葩消夏录

标签:
知识窗李丹崖历史课 |
古人的奇葩消夏录
李丹崖
夏日炎炎似火烧,在如煮如烹的大暑节气,今人的避暑妙招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在古代,没有电,用不了风扇和空调,怎么办呢?其实,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先人的智慧,面对窗外铺天盖地的暑气,他们的办法多着呢。
讲鬼故事以消夏。讲鬼故事怎么消夏?在清朝,纪晓岚曾著有《滦阳消夏录》,中间记述的各种鬼故事,让人读来,后脊梁骨冒汗,暑气早已被抛之脑后,甚至会起一身鸡皮疙瘩。据传,当年末代皇帝溥仪就等被老太监吓得两股战战,足见,皇宫也用此招消夏,况乎民间?
听水泉以消夏。听觉上消夏,也属于闻所未闻,在北京恭王府,有一假山,当年,和珅就曾在夏日里坐在假山中,让人在假山上淋水,听着潺潺的水流声,内心的暑气被一驱而散。这种在意念上消夏,似乎也很有一套。
竹笏消夏。在苏州的一座明代老宅子里,一处主人寝室,有两片竹板格外引人瞩目。讲解员问所有游客,你知道这两片竹木的用途吗?众人皆摇头。讲解员解释说,这家主人是个出了名的守财奴,到了夏日,不愿意买竹床,就让人把自己上朝时候所用的竹笏拿来,找了垫在身下,以求消暑。长此以往,不知道他的同僚在一同上朝时,会不会介意他的竹笏有汗臭味。
枕石漱流消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魏晋时候,那个时候,所谓的高士做事自成高格,消夏方式也与众不同。炎炎夏日,他们就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只青条石枕头,置于颈下,青石自然凉意悠然,可谓消暑妙招。漱流,简而言之是喝山泉水,或者理解为用山泉水煮茗,自然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让人更为讶异,即“枕流漱石”,枕着河水睡觉,倒可以理解,凉爽嘛;用小石子漱口,这得多虐自己呀!
湖心饮酒消夏。这一招高妙,湖水波光粼粼,清风徐来,自然清爽,再饮一些甜酒,可谓内外皆清凉。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在“是日(六月六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还有夜游的,《武林旧事》记载:“盖入夏则游船不复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不知道古人这样彻夜不归,还饮酒,担心不担心安全问题,估计是结伴而行,互为照应吧。
移居北窗消夏。这是比较讨巧的做法,夏日,南窗晒得多热呀!这时候,不妨移床。陶渊明《与子俨等疏》道:“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树挪死,人挪活,陶渊明的妙招非聪明人不可为。
古人的奇葩消夏妙招何其多,总之,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不能改变世界,就开动脑筋改变自己。古人的消夏录,也可以看成了思维的开垦术。
(1090字)
《知识窗》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