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日溪头婆婆丁

(2018-03-28 11:33:02)
标签:

安徽日报

李丹崖

皖北乡野

春日溪头婆婆丁

春日溪头婆婆丁

李丹崖

春天来的时候,我喜欢缘溪而行,除了看那“春江水暖鸭先知”,另外看的就是那些鲜嫩的婆婆丁。

婆婆丁是皖北人对它的惯常称为,它的学名叫“蒲公英”,这个集万千梦幻与童真的名字,想必妇孺皆知。然而,我还是喜欢叫它“婆婆丁”。

孩提时,我是在故乡皖北农村长大的,那时候,应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才几岁,春雪融化有了些时日,沙土松软,我跟着祖母在皖北平原的沙土地上一歪一扭的走着,祖母挎着个竹篮,里面放着一把小铲子。遇见了一棵棵绿油油、叶片呈锯齿状的植物,祖母就把它铲起来,放在篮子里,每铲一棵,祖母脸上的笑容就闪现一次。

我问祖母:“这种草能吃吗?”

祖母答:“当然能,等一下我做好了,你可不要吃了第一碗,还想着第二碗。”

我半信半疑,一路跟祖母向前走着,春日的溪水清澈得像流淌着一汪油,时不时还有水鸟钻出来,祖母幽幽地唱着:“黄花郎,晒太阳,土里生,土里长,长大了,翅膀硬,离开爹和娘,山山水水都看遍,他乡继续生黄郎”。

祖母唱的黄花郎,也是婆婆丁,只不过是长大的婆婆丁,婆婆丁长大了,先是开黄花,这种黄花也可以吃,有草木的清香,看起来像一个个乡间的毛头小子,故名“黄花郎”,黄花郎再继续生长,黄花变白,花瓣变成迷离的棉絮状,就成了随风飘荡的蒲公英。我们喜欢趴在蒲公英的花棵边,吸气鼓满口腔一吹,蒲公英就变成了一只只降落伞,飞得满世界都是。——这些,是那些没在乡间生活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乐趣。

抛开长大以后的蒲公英,我们还是说说它是婆婆丁的时候。祖母把那些新采来的婆婆丁连同竹篮放在压水井下,冲淋一番,婆婆丁立马鲜嫩可人,被洗净的婆婆丁趁着水意,择净枯萎的黄叶,用面粉一拌,放在笼屉的纱布上去蒸,水沸三滚儿,锅灶里吐出来的全是春天的草木清香,这时候,婆婆丁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的婆婆丁放在瓦盆里,祖母麻利地撒上白砂盐,用竹筷调匀后,淋上麻油,我至今记得那味道,婆婆丁的清苦越嚼越甜,面粉在口腔里与婆婆丁包裹在一起,那感觉,有一种被祖母搂在怀里的温暖和甜蜜。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吃了三碗婆婆丁,完全把当时很紧俏的白面馒头遗忘在馍筐里。

接下来的时光,我会日日缠着祖母,让她带我去溪头去铲婆婆丁来蒸食,婆婆丁好吃的光景也就一个月左右,再往下,就多了写苦意,叶脉之间也多了许多纤维的粗粝感,所以,我会趁着婆婆丁的“好光景”,尽情享受春光。

老实说,那时候,也是祖母的好光景,60岁左右,正是阅历丰富,人事洞明,最懂得疼爱子孙的时候,祖母是个勤劳的人,也是个善良的乡间女人,她常常把蒸好的婆婆丁和邻居家一起分食,尽管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分享”这个词的魅力,只知道,很多时候,邻居家也会拿一些肉食,端到我家灶台前,亲昵地说:“让娃娃们一起尝尝……”

可以说,微苦的婆婆丁成就了我童年的甜蜜,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只要春天回故乡,祖母都要为我做婆婆丁。祖母故去以后,按照风俗,农村人都要找风水先生看坟地,祖母坚持不肯,她说:“就把我葬在沟边的那块喜欢长“黄花郎”的地头吧。这样,春天来的时候,黄花郎开花了,我就如同看见你们……”

我们是谨遵祖母的遗愿,把她的另一个家安在了溪边的那个地头,周围,满是婆婆丁。

马上又要清明,黄花郎遍地就要开了。我会带上纸钱,到祖母的坟前与她唠唠嗑,提醒她,黄花郎开了,黄灿灿的,像儿孙们的笑脸。

1350字)

《安徽日报(农村版)》20183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街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