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

标签:
人民日报李丹崖散文 |
采
李丹崖
菱角,是落在水里的星星。
一丸月,落入深潭,诗仙太白去捞,这一举动,关乎灵魂。
一颗星,水里含香,我们去捞它,这一举动,关乎口腹,实为采菱。
采菱,是多美的举止。六朝时期,莲动下渔舟,女人们唱着渔歌,绾起玉腕,在水中捞起一串菱角,那画面,只有用中国画来表达。菱叶菱花贴水生,菱湖十里棹歌声,何其美的画面,采菱的女子嘴角一定是挂着笑意的,这不光是丰收的喜悦,更具美感的是,一低头,清澈的水面上,就有自己菱花一样的笑容。
我曾在故乡的荷塘里采过菱,岸边水草依依,接天莲叶无穷碧,荷花生处,水洼里多有菱角,伸手捞出来一颗,带出来一串带着湖腥气息的菱角,这些一生下来就自带“尖刀”的家伙,尖尖的形状可能会扎到你的手,但是,为了美味,采菱人才不在乎这些。小木筏子,或者索性就是两根横木,上面放着一只大木盆,捞一把菱角摘下来,“当啷”几声扔到盆内,似高妙的鼓曲,不多时,满满的一盆菱角就采好了,一帮孩子架着木盆,唱着《采菱歌》,“菱角菱角你别笑,采下你来敬姥姥,姥姥吃了咧嘴笑,娃娃吃了乐弯腰……”满天星辉,回到家中,用刷子把菱角上的青苔洗净,露出菱角清俊的面容,这时候,可以直接放到锅内煮熟,掰开一颗,清香无比,似乎可以闻到半糊的菱花香。
外婆最喜欢给孩子们做菱角,她说,你们看,菱角的样子和蝙蝠是差不多的,旧时候,富贵人家的屋子上,总雕刻着蝙蝠,吃菱角的孩子,是在心里雕刻蝙蝠,会变得越来越有福气。说也奇怪,我们这些孩子也许是小时候吃外婆做的菱角多了,现在,过得都还算富足。
一枚菱角,又好似是一条船,横亘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水岸上,在诗人的口唇之间散发着光华;也好像一颗颗饱含能量的水生馒头,在许多乡村人家的餐桌上倍受青睐。
个人觉得,菱角还是新鲜的好,晒干了,菱角的灵气就没有了,也少了许多鲜美。
前不久,在扬州瘦西湖,见有穿着印花蓝布的女子,挽着篮子,在兜售新采下来的菱角,那些菱角,犄角相抵,似乎带着一种坏坏的笑,在朝每一个感兴趣的人龇牙咧嘴,真讨喜。白居易曾唤菱角为“青角”,这些青面獠牙的小东西着实惹人喜爱,所以,诗人才会说“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湖面静谧,菱是藏在湖中的君子,它们的才华从不外露,把果实都沉沉坠入水中,这样的低调,非君子无以比拟。
菱角好吃。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吃菱角,“煨鲜菱,以鸡汤滚之。上时将汤撤去一半。池中现起者才鲜,浮水面者才嫩。加新栗、白果煨烂,尤佳。或用糖亦可。作点心亦可。”这种做法,但从文字描述,就能感知到菱角的香。的确,袁枚写出来的好文字和美味一样令人垂涎。
如果说莲藕是儒雅的剑客,那么,菱角就是湖中的韦小宝了。菱角的用其心思缜密的“坏”,在经营着自己内心的“美味”,它的形状看似叛逆,实则是心中有大爱的。不信,你掰开一只菱角就明白了,它们雪白的内心足以印证一切。
日啖新菱两三颗,不辞长作采菱人。
(1200字)
《人民日报》2017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