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贡椿

标签:
大公报美食李丹崖 |
太和贡椿
李丹崖
我很喜欢“太和”这个地名。透着吉祥,透着安稳,透着喜气。
太和贡椿,一个听起来就喷香的名字,读起来让人口舌垂涎。
既然是贡春,顾名思义,也就是古代皇帝才能吃得上的美味。早在唐朝时,每逢谷雨前后,就有快马从太和出发,马不停蹄地送往长安。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那个为“一骑红尘”而笑的妃子,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荔枝,而是香椿。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太和的贡春一直都没有停止朝贡过,明万历二年《太和县志》载;“每届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尝鲜(指椿芽)。”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太和的贡春还被作为出口商品,远销东南亚。一树紫红的香椿,站在太和这片热土的枝头上,如一团火焰,燃烧了千百年,依然散播着美妙的香味。
我最爱吃太和的香椿,每逢谷雨前,到太和县的乡村去采摘,采摘回来,可以凉拌,与嫩豆腐在一起,一团雪白,上面是红彤彤的香椿苗,淋上麻油,米醋,吃起来,爽口,香甜,有一种别样的香,这香味,只属于香椿。
也可以与鸡蛋在一起炒,味道也特别好。香椿苗切成细碎的一段段,鸡蛋五六只,打碎后,与香椿苗和在一起,烧热炒锅,倒入麻油,油热后,把香椿鸡蛋倒入锅中,翻炒几下,就可以出盘了。焦黄的鸡蛋,红得发紫的香椿,相得益彰,可眼,可鼻,可口。
小时候,我曾见过有一位非常手巧的邻居大婶,家就是太和县的,嫁到亳州以后,每年春天,她都要回一次娘家,带回来半篮子香椿,回家来,腌在坛子里,能吃大半年,每一次吃,从坛子里捞出来,都有难以掩饰的香。那时候,我总觉得,邻居大婶家的坛子里似乎装了一个春天。
太和贡椿,是乾隆皇帝最爱的吃食,每到春天,香椿苗发了芽,乾隆的御膳里就少不了这道菜了。应该说,康乾盛世,太和县的香椿也是做了不少贡献的,要不然,乾隆皇帝哪能日日神清气爽,全因食了太和的香椿芽。
你要问我,为什么千百年来,太和的香椿最好。答案很简单,地名的吉祥,成了人心里的隐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耕耘着,把最朴实,最善良,最勤奋,都化作汗水,浇得香椿枝头春意闹,然后,一只纤纤玉手,把香椿采下来,从太和出发,运往四面八方。
(900字)
《大公报》2017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