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乡村性
标签:
扬子晚报李丹崖故乡随笔 |
城市的乡村性
李丹崖
大排档是最能反映一个城市饮食特色的“味府”。大饭店“千店一味”,还是路边摊最接近地方原味;路边的旧书摊,总能搜集到一些从地方图书馆和私人藏书家流出来的书籍,这些书籍里的史料价值和批阅价值都很高,能让人近距离感知这个地域的历史原貌;还有一些老手艺人,箍桶匠、磨刀匠,也有一些是打铜匠,在最后一抹黄昏里兜售着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艺,也许明天醒来,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此消亡。
我新搬进来的小区里,深夜常常有鸡鸣,醒来往楼下看,是一对住在一楼的老夫妇饲养的,他们应该从郊区搬过来,尽管小区物业一再要求他们把那些鸡宰掉,他们就是不同意,原因是,离开这些鸡鸣,他们就分不清太阳何时升起来了。
也有一些菜园子,被人种在一楼的院子里,或者是阳台。有些人就是懂生活,在阁楼楼顶种上苋菜,紫紫的一片,像是彩霞落满了屋顶。甚至有人还把屋顶上的雨水接下来,实现回收系统来种菜,这些菜纯绿色、无污染,自己吃起来,很有一番田园风味。
海男说,当城市吃掉乡村的时候,小脚婆婆也逐渐消失。
沈从文说,真正的乡下人太少了。
小脚婆婆的消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乡下人的“越来越少”,代表着一种记忆的慢慢淡化、一份情结渐渐加强。
城市在大踏步前进,有些人跑到城市前头,也有些人在频频回首,于是,在城市街头,我们还能依稀找到那些手工匠人,其实,有时候,也不单单是为了生计,而是在坚守,甚至可以说是在凭吊,凭吊一段时光,缅怀一位前辈。
乡村,并不是都带着土腥味的,我们可别忘了,所有的草木芬芳都来自那里。
城市,也不都是香气扑鼻,犄角旮旯里,也常常藏着污水和满口生殖器的谩骂。
城市与乡村,各有各的经典,也各有各的“难念的经”。城市的乡村性,是城市紧绷着面容可爱的一面,也是它温婉的一面。难怪现代人喜欢吃土菜,为的是找到生活的原香,那也可以看成是“生命的原乡”。
乡村,是城市的前辈,所有的城市,可不都是农村演化而来的吗?我们没必要昨天还是农村人,今天进了城,就可以看不起那个背着一尼龙袋西瓜上楼送货的庄稼汉。
(900字)
《扬子晚报》2016年7月2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