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辣椒,一半是红枣

标签:
清远日报故乡随笔李丹崖杂谈 |
一半是辣椒,一半是红枣
李丹崖
乡间十月,农家院子里、路上晒着的,一半是辣椒,一半是红枣。
辣椒是直剌剌的红,红枣却是青中带着红斑点。这像极了故乡人的性格,一半鸡毛性子,说急就急得冒火,一半是十月里的红枣,红里还有青晕,是有亲切感在的。
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故乡人认死理,绝不退让;在生活的琐细中,故乡人又和蔼可亲,温和如风,让你感觉扑面融洽。
故乡在皖北,是辽阔的大平原,这地方,曾让许多在山区和南方小城生活的人们艳羡不已,来了,站在田野里就要喊,一嗓子撂出去,半天听不到回声,那声响,都被乡村里的树木和炊烟给吸收了。
皖北人的性格不同于东北人爽直火辣,也有别于南方人的细腻温婉,确切说,江淮流域的人是柔中带刚的,像极了马鞭子,软软的,抽起人来,却疼着呢。
一个地方人的性格多半能从外乡人笔下反映出来。南方作家杨蓉曾来亳州支教,谈及我们当地的印象,她是一篇散文里说:“第一次去市里,从问路中就可以一窥亳州人的性格。刚见到询问的表情,还未来得及张口,一位正在街头摆设机器的摄影师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含笑地先问,你们要去哪儿?后来随便问到什么人,都是热情指点。我们不太听懂方言,有人说着说着着急了就直接要领我们过去。赶忙谢绝。”
一句话,活脱脱地把故乡人的性格描摹得惟妙惟肖。很多文友来亳,找本地文友来陪,对我们当地大杯喝酒不寒而栗,也对大块的肉食欲罢不能,这不是水浒里的情结,正是亳州人待人接物的情怀,也是中原人的豪气。人说“举杯开怀”,杯子举起来,筷子拿起来,心怀就敞开了,扭捏就开化了,内心就平和了。
故乡产酒,酒是液体的火,它的性格和辣椒也相似,后味还有些枣子的甘甜。亳州产粮,距离原材料市场近,所以,遍地皆有酒坊,相传,明清之际就更多,那时的文人相约聚会,没有车马,多半走着去,一路上走渴了,遇见一家酒馆,沽二两酒喝,还没到约会地点就醉了,于是央酒家的小厮前去捎话“下次再邀”,孰料,小厮去了,发现文人没到一个,都派了小厮,于是,原本文人的聚会变成了“厮会”。真是有趣。
故乡是药都,每每去交易市场,看到那些暖性的中药材,譬如麻黄、白术、肉苁蓉、五味子,相对应的一半也有黄连、菊花、苦参、丹皮。一阴一阳,一暖一凉,似一对对眷侣,也是互相帮衬的黄金搭档。难怪道教鼻祖老子、庄子皆在此地生,实为阴阳调和的作用呀!
不仅仅是故乡,放大到世界的万事万物,存在一只辣椒,多半也就另存一枚红枣。生活中哪能逢食辣嘴,终究还是要给你一些“甜蜜蜜”的,只待你去寻找。
(1015字)
《清远日报》2014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