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记

标签:
故乡风物行旅随笔亳州晚报李丹崖杂谈 |
亳州记
李丹崖
身临其境地感悟亳州,脑海里总闪过一个词:温暖。亳州城市不大,属于城市中的麻雀,却五脏俱全,颇为“邻家”,没有架子,你一走进它,立马就有亲昵感,若你有机会在这里生活,慢慢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着了魔。
没有太高的楼,要它作甚?遮蔽了塔影,淹没了老街夕照,混淆了文化古城的魅力。亳州甚至和洋气不沾边,干嘛非要千城一面,干嘛非得一味地追赶别人,乱了自己的方寸?
在很多地方,亳州是朴素的,人的衣着,不高挑门帘的店面,窄窄的巷子,却温情恣肆,羽翼丰满,人头攒动处,常常让人想起“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的句子。
亳州在安徽,却不是小家碧玉的徽派建筑,而是有了中原的大乘气象,一角飞檐,一处会馆,一座佛塔,在一条名叫“涡河”的怀抱里,被串珠成链,被秀水滋润,被一望无垠的原野围拢着,云蒸霞蔚的天空下,错落而立。
那些在城里穿行的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营生,早间买马糊、锅盔、牛肉馍的吆喝声,一众人等,边等公交车,边在街边吃得欢腾,这是亳州早间有滋有味的气息。食物,讲求原汤化原食,一座城市里的小吃也非常懂得讨这座城市人的胃口欢心,这些,也都是来自亳州的纯手工制作,暖胃贴心,最实在。
走在亳州老街上,扑面而来的是明清的气息,像是突然穿越到了明清,那时候,商旅如织,满街的药材香,挨家挨户的药铺,走街串巷的郎中,各色游人和跑药材的生意人,互相讨着价,问着好,生意成了,在街边的小铺,叫上一杯当地酒,一盘花生米,一份白羊肉,吃得兴高采烈。那些看着一茬又一茬往来生意人的面馆老板,一边盘着面,一边侧耳谛听着与众不同的新鲜,把生活的滋味都揉到了面里,拉扯给他的客人吃。真有嚼劲。
或许还有不少人对这里的戏曲二夹弦非常喜欢,马尾来回得拉着,弦音里交织着历史的过往,戏台上演绎的是大奸大恶,大忠大孝,这样,也都是过一过耳鼓,戏毕竟是戏,所有的听众都不往心里去,他们终归还要回到原原本本的生活里,各自料理着自己的营生,历史逸闻趣事,只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你在古街巷之间逛累了,随处找一家中医养生馆,拔个火罐,吃杯药茶,来个中药泡脚也不错,解乏养生,此地人都深谙其道,许多外地人闻所未闻的养生术在这里都能被发掘。
有一种城市,像一杯茶,需要慢慢去品,亳州就是这样的城市。亳州不靠海,不临山,若你非要看夺人眼球的自然奇观不要来这里,来亳州的人是要静心的,大隐隐于市,在别的地方不顺心了,不如意了,买一张车票去哪里,不妨来亳州,不必担心有人认识你,你只需兀自在古街巷之间走着,慢慢心结开了,情绪平定了,风波止息了,看花绚烂,看人讨喜,心思条分缕析,顺溜了。你这才发现,一座城市的气息,或可疗伤,或可解压,或可顿悟。
若你感兴趣,不妨和若干亳州人交朋友。地道的北方人,纯正的北方汉子,爽直女子,不扭捏,不诡异,不耍心思,不玩手段。豪放刚强,宁折不弯。亳州人有个特点,喜欢听讨喜的信息,喜欢听“顺毛驴”式的话,这么说,不代表他们喜欢别人谄媚阿谀,而是喜欢别人报喜不报忧,希望别人传达积极阳光的信息,而不是一张口满天乌云。
亳州人太爱喜庆了,年关一到,大红的春联就是明证:一家好过一家,一家比一家阔气,一家的字迹比一家潇洒,一家的文化比一家浓郁。正所谓“有比较才有进步”,好多事情,都是比较出来的,较真出来的,好胜,有时候也不是坏事。
一个城市的厚度够不够,关键是城市里可曾诞生过智慧的人。这点,亳州似乎永远不缺,老子、庄子、陈抟、曹操、华佗……哪一座城市有这样的手笔,天爱亳州呀,才把这么多万世精灵撒在了这里。
有人说,城市历史的夜空愈绚烂,在这座城市里穿行就愈安静。冷不丁或是有预谋地闯进这座城市,仿佛遍地可拾大儒贤士的踪迹,一路与您同行,岂不曼妙。
问过好多来过亳州的人,回去易做梦,梦里回亳,都在银杏树下,陪老庄喝茶,茶醉了,在问礼巷前满口诗词风华……
(1559字)
《亳州晚报》2013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