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做着的那个我

标签:
心灵点击哲思故事风流一代李丹崖杂谈 |
喜欢做着的那个我
李丹崖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座道德中宫,门前有一位佝偻着腰身的老人,他炒的花生米在全城驰名。大小饭店、个人家庭,加起来,每天要从他那里买走炒好的花生米百余斤。
有一年,此地遭遇旱灾,花生米减产,价格飙涨。再炒花生米,价格势必也要上涨,原来5块的,现在要卖15块,哪里还有人去吃?但是,老人依然要炒,且放低了价格,比成本价还要低。
有人问他:“怎么了,赔钱也要炒?”
你知道老人怎么说吗?老人说:“我前十几年赚了大家很多钱,大家吃我的花生米也吃出依赖性了,不能因为赔钱就不做了,再说了,我这份手艺若是一年都晾着,恐怕再拾起来的时候已经一盆浆糊了!”
弯腰老人的话,我深信不疑,首先是他回馈食客们的真诚,其次这点我觉得更重要,那就是我们的“手艺”真的怕“放冷”了。
“庸碌好比车轱辘,呼呼噜噜就入土。”
这是一位画家朋友说的。他还说,三天不画手生,三天不写目空,三天不画也不写,就感觉良心面前吹冷风。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不间断状态,也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信念。
生命中或有两种状态:一为夕阳下坐着;一为披星戴月地做着。
坐着意味着安享,做着表明着进取。似乎做好后者的,才有资格再去做前者。
为人,为文,为事,最忌庸碌。一庸碌,就停步,别人不会等你在原地,你若想迎头赶上,就需要多做十几倍于别人的功课,或许要更多。
著名作家钟晓阳停笔十年有余,近期,突然又重回文坛,在《明报》开了专栏。又记者采访她:“要是人们追问,写作真的重要吗?难道不写不成吗?你该怎样回答才好呢?”钟晓阳说:“我会讲,重要的不是写作,也不是做着的事,只是做着。我比较喜欢做着的那个我。”
一句“我比较喜欢做着的那个我”,道明了钟晓阳的全部心声,也给了庸常岁月里的我们一些警醒。做着,就在热身,做着就在前进,做着,就是内行,做着,就不晾着。
唯进步,不止步,这种激昂向上的人生状态,几人能有,几时才懂?
(800字)
《风流一代》201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