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的书,阿婆的辣子,巴蜀的气息

标签:
尘世走笔巴蜀文化唐毅遂宁李丹崖文化 |
巴蜀的气息
李丹崖
老实说,巴蜀这地方,群山环绕,在我们这些坦荡平原上长大的北方人看来,多少是有些闭塞的,然而,也许恰恰是因为这种少人涉足,却让人感觉桃源味儿十足。
2008年的时候,去遂宁,在涪江大堤上见到一排长椅,许多衣着休闲的人在长椅上喝茶,打扑克,还有特制的方桌、竹椅,然后是就着哗啦哗啦的江水搓麻的人。他们悠闲地抽着烟,还可以吆喝一声,喊来流动的民族小乐队,给你演奏一曲《赛马》之类的曲子,煞为惬意。有牵着小狗在江堤上溜达的女子,穿着米色的长裙,贤淑温婉,气质高贵,披发而行,微风吹来,发丝飞舞,很能抓人眼球。
尽管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我却无心太过流连,因为还有任务在身,我和领导稍事休整,就去了当地的一家晚报社,目的是考察他们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做法。
接待我们的唐毅先生是这家报社的办公室主任,很热情地替我们安排了住处,还赠予了我们每人一本他的专著《遂州八记》。不厚的一本小册子,用大文化随笔的手法,把遂宁乃至整个巴蜀人文写得酣畅淋漓。当夜,领导在床上读得不住叫好。我知道,能让我们领导称赞的作品不多,可见唐毅先生的功底着实了得。
至今,一别多年。那时候的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也喜欢闲暇时侍弄些文字,如今,还算可以写几篇小文自娱自乐,一日网上购书,不经意间买到一本名为《做官之升迁》的小说,看到作者大名,如晤老友,再次想起多年前遇见的那位“唐主任”,我是带着浓重的亲切感读完这本小说的,阅读期间,唐毅先生的经典形象:眼镜,没有一丝乱发的后背梳头,一个才华恣肆的巴蜀男人,在我的面前再次向我越走越近。
还要感谢网络,随便一搜索,就找到了唐毅先生的博客,加了“关注”,发了“纸条”,但愿忙碌时分抽身写博的唐先生能够看到我的留言,能够回忆起几年前多有叨扰的“小李”来。
如果再有可能,还要去遂宁,在涪江大堤上和唐毅先生一起走走,听他再谈巴蜀人文,走累了,在大堤上品杯绿茶,也不错噢。
遂宁二日,浅尝辄止。然后,我和领导转道成都,去了重庆,这一路上所遇的川人川事,所品的川茶川味,皆有慵懒中饱含浓烈的气息,让人不得不承认,巴蜀之地灵气毕现。
在瓷器口小镇,吃完极为爽口的古镇鸡杂后,去参观一处古镇人家,男主人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翘着腿,在门槛上抽水烟。院子里,女主人把我们迎进去,从水井里打出来清冽的净水,洗水果给我们吃。女主人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家里陈列的各种木雕,足有500平方,有许多获得过国际大奖,被众多展馆收藏,当我们向她询问木雕的作者时,女主人努着嘴,指着门槛上的男人说,就是他做的。别看他这个鸟样子,其实,能着呢!
一个“能”字,让我们读懂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最高赞美。我们再看男人,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冲我们颔首而笑。他眼角的褶皱里,陡增了几多艺术家的气质。
告别了木雕人家,兜兜转转,在一处街角遇见一位脸膛红润的阿婆,在卖她熬制的辣子。阿婆十分爽快,她的辣子也像她一样红中带香。阿婆说,辣子很爽,吃起来精神。人的吃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一群人的性格,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性格。整个巴蜀文化都是浸润在辣子里的文化。
阿婆的话,让我重新打量着面前这个饱经风霜的女人,看样子,她应该也不应出在书香世家,是怎样的阅历淘洗出阿婆这样独特的说辞和智慧?
隔着多年的时光,我依然记得,那次,不吃辣的我也买了阿婆两罐辣子。我收起来,踏上归程,一路上,我总捂着包里的辣子和唐毅先生赠我的书,我想,整个巴蜀的气息都在我的包里……
(1393字)
《石狮日报》201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