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汤养年

标签:
尘世走笔心灵点击年文化 |
煨汤养年
李丹崖
单从字形上看,年是一件时光的“披风”,“一撇一横”盖住的是命途多“舛” 。“舛”中的“夕”字不见了,它是被年给除掉了——“除夕”嘛。
请原谅我这样拆解“年”字,数以千计个春秋以来,年一直罩在中国人的心头上,如一顶盖头,人们总盼着看看下面盖着什么,于是,盼年,赶年,过年。
光阴一寸寸走失,与此同时,一同走失的还有芳醇的传统文明。
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那时候,生存条件恶劣,填饱肚子成了人们共同的期盼,也是最高的目标追求,委屈了近360天的胃,人们期待在年末和岁首养一养,解一解馋,然后宽慰地重新赶一段时光的路。
每遇除夕,我喜欢守着电视看《一年又一年》,这档栏目里,除了展现神州万里的年味风情,还会专门用剪纸等形式制作如下一首动漫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
足见,饮食对于年的重要性。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用食物来犒劳辛劳了一年的自己,从食物出发,我们也看到了浓浓的年趣在里面。
提及年,我们脑海里瞬间就会想起春联,舞狮,祭灶,庙会,爆竹,灯笼,守岁……大红纸张上,饱蘸墨汁亲手写下美好祝福,如今,谁还有这份情致?锣鼓喧天,金黄色的舞狮精神抖擞,在塔台上来回跳跃,谁还有这份激情?携家带口逛庙会、看花灯,在古街巷中给子女讲述传统风情,谁还有这份雅致?天色微蒙,就燃着火红的爆竹,炮皮落地满地红,饺子下锅满屋香,谁还有这份守岁的心?可能还有灯笼,但已不是红烛,而是白炽灯,强光多了些,把传统的浪漫赶得何处藏身?酒店里,早早地就挂出了年夜饭订满的海报,都去酒店和宾馆了,何来齐家守岁?
有人说,当城市吃掉村庄的时候,小脚婆婆也逐渐消失。其实,消失的何止是小脚婆婆,还有扑面而的来浓郁年味。小脚婆婆渐行渐远,中国的女性站得更稳了;年味的逐渐流失,如同钙的流失一样,让许多年龄大的中国人精神上的“兴奋点”逐渐萎靡。
年是一碗汤,我们别光顾着捞食内容,却不知道给年加料。
今冬无雪,越发显得年味缺失了许多,好在听说雪就快要来了,涨水的涡河边,还将有人组织在年夜放河灯,那些大红的河灯啊,也许呈莲花状,也许呈亭台楼榭状,也许有油纸做的帆,总之,让我触摸到了一些年的鲜活气息。
早上走在涡河边带着浓浓的期望去上班,母亲打来电话说,家里的香肠已经灌好了,肥润得很,父亲在门楣上缠上了两串火红的辣椒,就等着我回去写春联了……挂了电话,我感觉到心里有一碗汤在盈盈地冒着热气,空气里充斥着果脯的甜,我加快步子往前走,仿佛年就在前头……
那个叫做如梭的家伙呀,它是一个巨大的吸尘器,能吸走浮躁和脆弱,却吸不走我们心底里对年的坚守。
(1100字)